《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説課稿範文

來源:文書谷 2.63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説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説課稿範文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是人教版課程標準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介紹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的略讀課文。

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作者先對清明上河圖做了簡單的介紹:圖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目前保存的情況。短短的幾句話,所含信息量卻很大。

後面的幾段,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內容。先是概説畫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從人物所從事的行業之多來表現的;然後講畫上的街市熱鬧非凡,介紹了畫面上各種人物的形態;之後,選擇了一個小的場景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最後,簡單寫出了《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是通過閲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瞭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二、説學情

我班三年級的學生學習的習慣好,特別願意提前預習課文,蒐集有關資料,對於本課來説很有益處。因為本課的歷史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距深遠,讓學生在課前蒐集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如畫冊,郵票。但本班優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學中應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用有意思的教學環節去吸引住每位學生。

三、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瞭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瞭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培養自學能力。

四、説教學方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我把握住中年級略讀的教學學要求,在教學時將語言文字訓練有機融合。主要通過“合作探究”和“朗讀感悟”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採取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多方位合作方式,引導有步驟、按計劃的學習。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抓住總起句、重點句,利用詞語推敲等方法,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語言訓練。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以聲傳情,引導學生感悟文章藴含的人文內涵。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致力於怎樣讀懂。整個教學過程中,合作研討、辨析比較、朗讀悟情、綜合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將交替使用。

五、説學法

俗話説“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進行學法指導,根據本課特點,着重指導學生運用以下方法學習課文:

1、通過感情朗讀、合作朗讀、觀察圖畫等訓練形式來讀懂句子,領會含義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2、本單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本課是本單元的略讀課文,因此在本課學習中,讓學生根據課文前面的閲讀提示,對照圖畫反覆朗讀描寫畫面內容的三個自然段,感受《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生動,初步瞭解祖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3、繼續學習有效合作、探究的方法,發展合作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緊扣課題

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入情。我聯繫本單元專題談到:同學們通過上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瞭解了祖國曆史的悠久,中華民族那令世人驚歎的中華文化,也認識了許多偉大的詩人、畫家、思想家。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北宋時期的大畫家張擇端。他畫了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我邊説邊板書課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讓學生齊讀課題,並問:你看到課題有什麼想法和問題呢?學生積極提問“這幅畫畫的是什麼?”“北宋時期的大畫家張擇端給這幅畫取了什麼名字?”等等。學生對課文有了想法,激發了學習課文的興趣,從而給課文的學習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自主閲讀,理解內容

我肯定學生的質疑後問:平時我們遇到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本單元學到的學習語文的方法,並讓學生選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按照閲讀要求自學課文。

(三)全班交流,取長補短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注重發揚學生合作探究精神。學生只有真正地動起來,才能獲得真知,提高能力。設計時,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量和方式,注重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時間的協調,以及合作探究性學習方法的隨機指導。在學生自主閲讀課文之後,我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交流時間,交流各自讀懂了什麼。學生交流的內容,大都是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瞭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以及歷史意義。緊接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清明上河圖》這幅畫配上音樂、解説生動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在讓學生課文描寫的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使學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生動的描寫。

(四)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教師啟發思考:為什麼説《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學生自由讀課文,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準備讀給大家聽。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並説説自己的感受。

(五)回顧,暢談

本單元的其它幾篇課文也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認識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領略了巨人盤古開天闢地神話的魅力,還欣賞了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幹的結晶──趙州橋。隨機出示課件,課件相繼展示孔子拜師、盤古開天闢地、趙州橋的插圖。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麼想説的嗎?學生暢談感受,體會到民族文化的燦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等。我總結: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同學們一定已經收集和閲讀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請繼續準備,下次我們將作專題交流和展示。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説課稿2

一、説教材:

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這篇略讀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

作者先對清明上河圖做了簡單的介紹:圖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目前保存的情況。短短的幾句話,所含信息量卻很大。

後面的幾段,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內容。先是概説畫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後講畫上的街市熱鬧非凡;之後,選擇了一個小的場景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最後,簡單寫出了《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我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瞭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瞭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閲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瞭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由於《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畫,學生對畫的鑑賞能力不強,因此對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

1、電教法:我運用多媒體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寓教於樂,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情境朗讀法:葉聖陶先生曾説:“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國小生的情感是伴隨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信息,憑藉聯想,激活已有的知識庫存、生活積累、閲讀積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再現課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學生主動的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多想象,在閲讀中見文生義,見義生情,藉助生活經歷中類似的感情經驗去感受,讀出感情。

學法:

1、合作探究學習:《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讀寫結合:只有寫,才會努力去使其變得精練,因此,讀寫結合,在中高段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三、説教學流程:

(一)、談話釋題導入:

1、教師用温和親切地口吻説:同學們,這一單元我們已經輕輕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走進它,我們已經領略了很多,今天的這一堂課我們還要欣賞一幅古畫,誰來讀一讀課題。

2、師:你知道什麼叫名揚中外嗎?

針對學生的回答再做總結: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課文將向我們展示怎樣了不起的古畫呢?請你認真地反覆地讀讀課文,如果遇到特別重要的信息,用筆畫一畫,等一會我們交流一下從課文中瞭解了什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

(二)、初讀,交流學習心得:

1、師:我發現每位同學都讀得很投入的,我們來交流一下,剛才你讀課文,從中瞭解了什麼?

《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閲讀”目標中提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共同交流學習所得,這是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交流時,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去朗讀課文中的相當段落與文本再接觸。

(三)欣賞圖畫,再次讀文:

1、蘇霍姆林斯基曾説:“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的學習知識。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這幅畫,距離學生生活實際很遠,因此,在學生對《清時上河圖》的價值有着初步認識的時候,定會產生想去親眼目睹畫的渴望的情況下。教師説:“我覺得咱們班同學讀書能力特別強,剛剛大家初次朗讀課文就有這麼多收穫,那你想不想看看這幅畫,欣賞一下這幅名揚中外的畫?”

當然,看畫的目的是為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本。因此,指導學生:請你細細地欣賞這幅畫,看看能不能從畫中找到你讀到的內容。

(多媒體滾動演示清明上河圖,配上優美的輕音樂,老師根據場景適當提示:進入汴粱市區了,你能看到什麼;到橋北頭了……)引領學生放鬆地欣賞,在視覺、聽覺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這裏運用電教法,通過邊看邊讀、邊聽邊觀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進入到學生的大腦;另外,還通過教師的語言與優美的樂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傳入渠道更加多元。

2、這時,老師又引導:欣賞完了,你看到了什麼,想説點什麼?

這時可以又一次引領學生走近文本。比如:當學生談到:我在畫上看到很多人。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據課文來説一説,有哪些人嗎?“這就進一步帶領學生來學習文本了。

3、在初讀交流學習心得與再讀欣賞圖畫之後,我們老師就可以帶領孩子走進課文中最能突顯主題的段落的學習,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沒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寫《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我們在讓學生交流心得時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細細研讀。因此,教師有目的地引導:老師再請你們細細地看這幅畫,再讀讀課文的二三兩小節,你從什麼地方感受到它確實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4、這個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對畫能“名揚中外”有個較確切地認識。如:當學生讀到:“畫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個人在幹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時,教師可以這樣歸納:多麼精緻啊。可真了不起,請你帶着讚美的語氣來讀讀。這是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字詞有所理解,對具體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讓他們自行把握情感基調,有感情地讀文。

5、這是略讀課文,只要學生對“名揚中外”的原因有所瞭解,對文本能較有感情地朗讀,教師就應及時引領學生進行下一段落的學習。

如:還有形態各異的三百六十行,都畫在裏面了,了不起。剛才大家説畫面上的人真小,但幹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還能夠看到橋北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師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四小節,然後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輕輕地交流一下。

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全員參與,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談、讀、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交往。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與同桌交流學習心得,創設了一個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平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

學習這一段話,有一個問題的討論,能讓學生對“名揚中外”會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橋頭的生活情景也許是瞬間發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畫上。這説明了什麼?

從中可以看出畫者張擇端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也是他畫技高超地體現。其實這裏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寫作手法的指導那就更好了,如:其實寫作文和畫畫一樣,你抓住一個瞬間的精彩把它寫具體,那麼文章就如畫一樣活起來了。

(四)欣賞圖畫,填寫資料卡:

1、有了上述的鋪墊之後,對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教學,我是採用引讀法進行的。

《清明上河圖》是一副偉大的著作,因此,讓學生再次欣賞圖畫,加深印象。

2、都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有關文物、古蹟、圖畫等一類的文章,指導學生寫“資料卡”,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在這兒,教師指導學生製作一張“資料卡”。如下:

師:剛才大家看看圖,讀課文欣賞了一幅了不起的畫。如果你想要把從課文蒐集到的信息長久地保存下來,我們可以做一張資料卡。

3、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填寫資料卡,這是另外一種閲讀學習方法的指導。當要填寫相關內容時,並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細讀,而是快速瀏覽,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導學生學會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別忘了要學以致用,不斷鞏固。要求學生在今後的閲讀中還可以繼續使用這個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