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説課稿模板

來源:文書谷 3.14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説課稿模板,歡迎大家分享。

優秀-説課稿模板

優秀-説課稿模板1

小班優秀説課稿《認識三角形》含反思適用於小班的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發展幼兒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優秀説課稿《認識三角形》含反思教案吧。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選自《幼兒園教育教學安排意見》小班內容,認識三角形是幼兒幾何形體教育的內容之一,幼兒的幾何形體教育使幼兒數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幼兒學習一些幾何形體的簡單知識能幫助他們對客觀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體做出辨別和區分。發展它們的空間知覺能力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從而為國小學習幾何形體做些準備。小班幼兒在他們充分獲得對圓形的感知和確認後,再讓他們認識三角形的特徵,這對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和空間概念具有重要意義。認識三角形是在認識圓形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為比較圓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識基礎,有利於幼兒對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就是三角形的特徵。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教幼兒知道三角形的名稱和主要特徵,知道三角形由3條邊、3個角。

2、教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

3、發展幼兒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確定目標的依據:小班上學期雖然還沒有進行數的形成教學,但在日常活動中已經滲透了許多數的概念教育,因此,通過數形結合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幼兒有一定的基礎。3歲幼兒經常會把幾何形體理解為他們所熟悉的實物,因此,教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有利於發展幼兒對應能力。

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幼兒認知幾何形體對圖形的知覺屬於空間知覺的範疇,從幼兒感知

三角形的形狀到表達需要完成配對——指認——圖形的特徵,因此,三角形的特徵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三角形的特徵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但是,對於還沒學過一一對應點數的'幼兒來説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徵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知識,充分發揮教與學的互動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將採用遊戲法和啟發探索法,體現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

遊戲法:在計算教學中運用遊戲法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輕鬆愉快地理解知識,因此,在本節課中,無論是新知的學習,還是複習鞏固我都採用遊戲的形式,如在課的開始,教師以遊戲的口吻介紹兩個圖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複習鞏固三角形特徵時,設計了遊戲給圖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圖、拼拼三角形使幼兒進一步鞏固了三角形的特徵,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啟發探索法:這一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依靠幼兒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幼兒去探索並獲得新知。其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幼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本節課認識三角形的特徵時,我採用這一方法先出示一個圓形娃娃,再出示一個三角形娃娃,啟發幼兒比較三角形和圓形的不同,在幼兒的觀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邊,通過親自數一數、試一試,讓幼兒明確有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點兒扎手。

本節課採用的教具:

⑴圓形、三角形娃娃各一個,用於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⑵圖形拼圖一幅

⑶每桌一盤各類幾何圖形及冰糕棍若干。

選取教具的依據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特點。

三、學法指導

1、複習內容的確定: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幼兒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就必須通過數一數來掌握,因此,3的數數的掌握直接影響到幼兒學習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將3的數數定為學習內容。採用幼兒比較喜歡的體態動作(拍手、拍肩、拍褪)進行,幼兒比較感興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

2、引導幼兒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學習新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為了便於幼兒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徵,請幼兒通過觀察圓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樣?通過親自數一數、摸一摸來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幼兒從觀察、判斷到表述是幼兒利用舊知獲取新知,主動學習的過程。

3、在操作、遊戲中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在複習鞏固三角形特徵時,採取了遊戲《給圖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兒在遊戲時,就需要將頭腦中三角形的特徵的輪廓體現出來,需要幼兒將想象、圖形小棒聯繫在一起,進一步發展了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同時幼兒聯想生活中的實物與三角形想象的物體將圖形與實物相聯繫,從而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

4、數形結合,時幼兒在掌握特徵的同時,加深幼兒對3的認識,在學習三角形特徵時讓幼兒數數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在看拼圖找三角形的遊戲中,讓幼兒數數蝴蝶的翅膀、樹身、房頂個由幾個三角形拼成,在數形結合中既鞏固了新知,又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四、教學程序

為了國小過程中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準備分以下幾個步驟完成教學任務:

1、複習3的數數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為了在下步學習三角形特徵時

幼兒能更好地學習掌握,能準確感知圖形特徵這一環節,採用體態動作一集體複習的形式進行。

2、學習三角形特徵: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所在,我準備分以下幾步完成,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⑴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圓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兒每人一三角形,通過自己數一數,試一試,感知圖形特徵,並充分讓幼兒表述,得出圖形的特徵。

⑵引導幼兒觀察幾個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過驗證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師小結三角形特徵,使幼兒獲得的知識完整化。

3、複習鞏固三角形的特徵。在幼兒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徵的基礎上只有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才能得以鞏固,準備分三步完成這一環節。

⑴給圖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兒排除干擾從眾多幾何圖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圖拼圖找三角形:

圖形拼圖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讓幼兒觀察:

這些拼圖像什麼?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幾個三角形?

⑶周圍環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東西:幼兒通過自己的聯想尋找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進一步鞏固了三角形的特徵。

四、延伸活動:幼兒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導幼兒拼完後講一講你拼得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用了幾根冰糕棒?

教學反思:

我這次開展的數學活動,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比,讓幼兒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徵。活動前我們對活動的內容進行了討論,在確定這一內容時,老師們都覺得這一內容很簡單,但經過對中班幼兒認知特點的分析發現,中班的幼兒已有了粗淺的幾何概念,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能正確地認識三角形但他們不是從這些形狀的特徵來認識,而是將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因此,我們最終確定了《認識三角形》這一活動,讓孩子在遊戲探索中對圖形產生興趣,並通過觀察、比較、想象、動手等,感知三角形特徵。

本次活動,除了讓幼兒感知圖形特徵外,採用導入方式:一種是實物直接導入,教師出示魔術袋引起幼兒興趣,然後通過讓幼兒摸一摸,通過對摸出的實物形狀的區別來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徵。這樣能激起幼兒的活動興趣,只是遊戲的方法具有神祕感,並與下面環節有較好的銜接,因此能更快地調動幼兒的情緒,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這次活動,幼兒參與性比較高,但同時活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雖然我在活動前對這一內容的目標定位進行了仔細的考慮斟酌,但在活動後發現,我們設置的其它幾個環節還是過於簡單,沒有將活動目標真正的達成,在最後環節中,孩子們在找找身邊的三角形時,對於正方形的認知出現了偏差。針對這一問題,我對自己的活動進行了反思。

根據活動目標,教師除了運用遊戲讓幼兒感知圖形特徵外,還必須在認識時讓幼兒用語言來描述圖形特徵,通過多次的描述鞏固幼兒對圖形基本特徵的認識。如:三角形:三個角三條邊教師在向幼兒正確描述圖形特徵時,讓幼兒也來描述,通過多次尋找圖形,描述圖形來認知圖形特徵。這樣在最後環節時或許就不會出現圖形區別時的偏差,而活動目標也會達成的更好。

優秀-説課稿模板2

一、説教材

1、 《哦,香雪》是作家鐵凝的成名作,也是較能代表她早期風格的一篇。小説以北方小山村台兒溝為背景,通過對香雪等一羣鄉村少女的心理活動的生動描摹,敍寫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給一向寧靜的山村生活帶來的波瀾。小説借台兒溝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脱封閉、愚昧和落後,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悦,構思巧妙,表述獨特,語言精美。是抒情小説的典範。

2、本課是粵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選修5《短篇小説欣賞》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短篇小説)的一篇課文。要求學生能通過本文的學習理解作品藴含的感情,瞭解作者的意圖,並能從人物、情節、環境等方面來分析作品主題,明確其情節構思上的獨到之處。作為選修課的閲讀篇目,尤其應重視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分析能力。

3、高二的學生,一般説來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有了一定的知識文化積累。而且在高中的必修課中已經學習過一個小説單元,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閲讀分析能力。但學生現在的物質條件較好,對課文中人物的舉動和心理乃至小説的主題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課文,進行體悟感受。並幫助其樹立主體意識,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廣度,以進一步培養其閲讀分析的能力。

4、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目標

從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等角度欣賞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分析探究的技能。

(三)情感目標

(1)、理解小説折射出的時代信息以及人們渴望擺脱貧窮走向文明的迫切心願。

(2)、品味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樸、自尊、執着與堅毅。

5、重點難點

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並通過人物描寫來分析領悟小説的主題,

二、説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 講析法

本文是現代小説,學生要讀懂內容並不難,但要通過人物描寫來分析領悟小説的主題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還須教師適當的講析。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進行簡要的講析就很必要了。

2、點撥法

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疑問,教師適當的點撥有利於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説,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3、提問法

帶着問題逐步引導,逐漸深入,有利於推進情節,有利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對引導學生領悟主題也有一定的幫助。

三、説學法

教學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勾通,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

採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的方法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2、勾畫圈點法

勤動筆墨,積極讀書。邊閲讀邊勾畫圈點出文中描寫人物形象、描寫環境的有關語句,有利於更好的探究學習,瞭解主題。

3、討論法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台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於培養和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4、自主探究法

這是一篇很美的小説,它為我們刻畫了香雪這樣一個清純、美麗,不沾一點塵雜,清澈透明,總能給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感覺的女孩子。更難得地是她對知識,對現代文明充滿着渴求和執着。關於這篇小説,還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去挖掘,比如小説的題目“哦,香雪”。為什麼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裏有個姑娘叫香雪”等,所以給學生點自主探究的空間是很有必要的。

四、説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閲讀後撰寫讀書筆記,把閲讀後的最原始的感受記錄下來。

一、 導入

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利用以前學過的作品裏有關美的形象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引出對本文美的鑑賞。

二、 整體感知:

這一部分我先承接導語介紹作者和背景,主要讓學生知道鐵凝當過知青插過隊, 本文發表於1982年,當時正值中國步入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歷史新階段。

再承接課前準備,讓學生談閲讀本文後的最原始的感受,並設置問題讓學生知道是“火車”打破了大山深處的台兒溝的寧靜,明確“大山”、“火車”並不僅僅是實物它們分別象徵着“封閉、傳統”;“開放、現代”。

具體問題設計如下:

1.老作家孫犁在讀過《哦,香雪》後説:“這篇小説,從頭到尾都是詩”,“這是一首純淨的詩……它所經過的地方,都是純淨的境界。”這是老作家的評價,那麼你第一次讀完這篇小説之後,你的總體印象又是怎樣的呢?

2、是什麼打破了大山深處的台兒溝的寧靜呢?(板書:火車),在這裏發生了什麼變化嗎?(請大家用筆在文本中圈畫出來)

3、“大山”“火車”並不僅僅是實物,請同學們根據他們的特徵,思考它們分別象徵什麼? “大山”“火車”並不僅僅是實物,它們分別象徵着封閉、傳統;開放、現代。

三、深入揣摩討論

這部分我主要分四個步驟“尋美、辨美、溯美、思美”來深入瞭解小説的主旨,總結出景物、人物、主題各美在哪裏?並進行拓展延伸(思美)鏈接鐵凝二十年後再到台兒溝時所見到的情況。具體步驟如下:

1、尋美

火車的進入,使台兒溝的少女們得以接觸外面的世界,那麼她們的追求相同嗎? (或者:她們的關注點是否一致?)。這裏重點引導學生從肖像、行為、心理等角度感受小説的人物之美。(香雪、鳳嬌、……)(請大家用筆在文本中圈畫出來)

明確:

① 鳳嬌——對“北京話”的情感,鳳嬌説話大膽直率:“呦,我們小,你就老了嗎?”縮小了年齡距離,暗示下文鳳嬌對“北京話”非同一般的感情,她們之間的感情很純潔——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與別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因為她是台兒溝唯一考上國中的人。

2、 辨美

在台兒溝這麼貧窮、落後的地方,四十個雞蛋來之不易,香雪卻用她娘辛苦積攢下來的四十個雞蛋換回鉛筆盒,這一舉動容易讓學生對香雪造成誤解影響對任務形象的認識,因此辨明這一舉動很有必要,這裏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

(1)、有人認為香雪用雞蛋換回鉛筆盒,是對城市生活的嚮往,是一種美好的追求;有人則認為香雪不喜歡她父親親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攢下的四十個雞蛋換了一個自動鉛筆盒,這實際上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破壞了香雪的形象美。你是如何理解這一細節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發言。再從以下兩個片斷引導學生探討香雪的心理,瞭解鉛筆盒的象徵意義和景物描寫的作用。(見教案)

思考:

A、這兩段心理描寫説明什麼?

B、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

從這兩段心理活動可看出香雪付出如此大的勇氣去追求鉛筆盒,其心理動力不僅來自於維護個人的自尊,更是為了維護整個台兒溝的尊嚴,還有對山外文明的'嚮往,以及要求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現狀的強烈願望。所以,這一舉動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是滿足虛榮心的表現。

“鉛筆盒”的象徵意義——象徵着知識和文化,象徵着現代文明。

景物描寫不僅寫出山村的美麗景色,更烘托出人物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喜悦心理。

(2)當她一個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時,她的內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 她的內心變化也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關的景物描寫.看看烘托人物怎樣的心裏?(這裏我把文中相關內容作成課件,以備學生回答時作相關課件鏈接),然後再進行總結。

以上幾處景物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圖畫,它在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的同時,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我們想一想:每個人在做出選擇時,都會經歷一番心理鬥爭)害怕——不再害怕——猶豫——堅定,這一變化雖然是在30裏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卻跨越了由自卑、封閉、落後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障礙,這一障礙的跨越正是小説要着力表現的內容——自強型 (3)、從這些描寫可看出景物具有什麼特點?從這些心理活動可以看出香雪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學生回答後再進行矯正、總結,從而明確主旨。)

小結:

人物美——主人公香雪:純真善良,自尊自愛,執著追求新生活。(結合肖像、行為、心理、細節等角度鑑賞)

景物美——純淨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烘托人物心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切入點)

主題美——揭示了現代文明對農村的衝擊,表現了山區農村青年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同時展現了山裏姑娘的美麗心靈。

3、“溯美”

這個問題的設置主要讓學生明確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和了解這篇文章為什麼會寫得如此動人。

鐵凝為什麼要給我們創造這樣的一種美麗?

明確:她曾經説過“世上最純潔、美麗的情感就是少女的夢想。儘管它幼稚、縹緲,甚至可笑,儘管它也許是人性中最為軟弱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最可寶貴的一種情感,作為美的對象,它可以洗滌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醜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為這些東西的反襯和對照。”這也正是這篇小説的動人之處。

4、“思美”——延伸思考:

作者寫這篇小説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讀完這篇小説也許很多同學都會在心理想不知現在的台兒溝是什麼樣子了。這裏我主要通過資料鏈接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二十年後鐵凝再到台兒溝時所見到的台兒溝的樣子。讓學生明白隨着改革開放的到來,積極的和消極的事物都會隨着湧現,我們應會明辨是非,揚長避短。

正如當代評論家陳思和在評價這篇小説時説過這麼一段話:“那純樸、淡遠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賞和讚美,但它恰恰又是與貧窮和閉塞聯繫在一起,在時代列車的呼嘯聲中,這種純樸迷人的美還能保留多久呢?”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二十年後鐵凝再到台兒溝時所見到的情況。

【資料鏈接】略

我們應如何看待二十年後的台兒溝?

總結:

我們在追求所謂的文明即物質、知識的時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嚴、真純和淳樸。 四、作業

二十年後的台兒溝的樣子我們已經知道了,那麼,二十年後的香雪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憑你對城鄉生活的瞭解,你覺得“香雪”的未來更可能是怎樣的?請以“二十年後的香雪”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板書設計:

大山——火車——變化

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現代文明的追求。

優秀-説課稿模板3

一、説教材

《落花生》是魯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是以“生活中的啟示”為主題的。這是一篇敍事性散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經過。文章通過對花生好處的談論,揭示出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作者通過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達出樸素的人生哲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作者把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寫得比較簡略,把議花生寫得比較詳細,並在看似隨意的家常談話中,揭示了做人的哲理。行文樸實、自然、親切、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二、説教學目標

四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認知能力、辨別能力,而且有了自己的思想。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課標》對這一年段的要求以及文本的具體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通過預習,掌握本課的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領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4. 學習、運用對話敍事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對話敍事的表達方式。

這篇課文學生很容易理解,我將不做過多的分析。在表達方式上有詳略得當,借物喻人,對話敍事這三個特點。文本中這些點,老師不能面面俱到,古語曰: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則舍魚,是教學之最高境界。老師要有取捨,取就應該取在學生的發展關鍵處。課文一共有15個自然段,3至15段是議花生,而議花生的表達形式是對話,3至14段都是對話。《課標》中要求瞭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而且學生也常常不會用對話敍事,,所以我把學習、運用對話敍事的表達方式作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把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變,把非本體向本體轉變,把教過向學會轉變。 教學難點:領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三、説教法學法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是語文學習的核心,是衡量語文活動效果的重要標誌。”因此,在教學中,我把主體地位還於學生,引導學生充分閲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方法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為了給學生“點金術”授之以漁,我着重引導學生是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力求學生通過多讀書,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小組探討,用一種思維去碰撞另一種思維。讀寫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做真正的語用語文。學生用讀、思、悟、説、寫完成本課的學習。

四、説課時安排

根據這篇課文的容量及學生的學情,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內容,一、質疑解題。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百個問題要重要。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不能回答,我會解釋。老師要教學生不會的。二、檢查預習。我會先檢查預習,檢查學生識記生字詞的情況,對錯誤較多的字詞加以指導書寫,用檢查讀課文的方式檢查學生是否把我 “空地”“買種”“播種”等詞讀正確了,課文是否讀流利了。三、理清思路,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四件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這些事對應了哪些段落,學生會對詳略一目瞭然。四、隨堂檢測。用小檢測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我重點説第二課時。

五、説教學流程

(一)回憶課文內容

一上課,我會説:“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落花生》。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事?“我會再次板書: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 這樣的`概括使學生再次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二)學習“議花生”

請同學們默讀3——1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用什麼表達方式來寫這件事的?

默讀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式,它能讓學生靜下來,專心致志地讀,並有助於學生認真地思考。

學生讀完之後不難發現這是採用對話形式來敍事的。下面我會讓學生分段朗讀、分角色朗讀。指導學生朗讀。在這裏老師不要做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閲讀活動的夥伴和指導者。老師的職責是助讀而不是代讀。

下面我會問:我們議的和父親議的有什麼不同?

學生們會發現,兄妹們所説的花生的好處都是顯而易見的,父親指出的卻是被常人忽視的特點,而且由物聯想到人,這就是借物喻人。這也是父親對孩子們所希望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藉此可以理解“體面”的意思。

在此,出示許地山及父親的資料,有助於明白父親的用意。

(三)學習寫法

請同學們瀏覽3——15段,這樣的對話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會發現這是對話敍事,而且每一個人的話單獨成段。這是學生自己發現的,總結的,會記憶深刻,而且拿來運用。

再讓學生回憶,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中對話還有哪些特點?

總結出“提示語”的靈活運用。

出示學過的課文中的對話,學生會再現提示語放在開頭時,放在中間時,放在最後時,或者沒有提示語時標點符號的不同。為下面的寫做好了準備。

(四)結合文本遷移

再次出示父親説的話。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父親説的話。

同學們,時代不同,對父親的觀點你有什麼新的看法呢?四人小組討論,大家注意組員説的內容,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學生討論了,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學生總結了,知道了對話敍事的寫法,寫起來就容易多了。學生利用文本資源,結合現實實際,再創了文本。

大家都知道,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我們要有語用語文的意識,有運用語言文字的理念,上真正的語文課。

優秀-説課稿模板4

一、説教材

《捨不得這棵樹》湘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作者圍繞自家門前的那棵梧桐樹,用深情的文字讚美了它是一棵鳥樹,一棵花樹,一棵果樹,一果有靈性的樹。借梧桐樹不求回報的優秀品質,抒發了“我也要長成一棵有靈性的樹,一棵會走路的樹”的志向。文章的條理非常清楚,富有情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咀嚼課文語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這棵梧桐樹的難捨和喜愛之情,感受梧桐樹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高貴品質。

2、初步瞭解第2——6自然段中第一句話的作用。

3、以讀導學,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解疑,培養想象、品讀能力。

三、方法與過程: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教學任務,我除了運用上述教學方法外,還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學生的情感朗讀讀,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思路:

為了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1、直接導入課題並進行課題質疑。

2、讓孩子們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抓2——6自然段的.總起句探究,學中感悟。

4、賞析:由這是一棵鳥樹,一棵花樹,一棵果樹,一棵有靈性的樹明白了這棵樹的不求回報默默奉獻的優秀品質,並理解作者由此而抒發的“我也要長成一查樹,一棵會走路的樹”的志向。

5、延伸:

通過對文本的教學,讓孩子們明白我們人類應該保護環境,愛護身邊的樹木,要與它們和諧相處。

但是,由於自身能力有限,平時的知識積澱不夠,敬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謝謝!

優秀-説課稿模板5

一、介紹優秀説課的內容:

今天我優秀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24課《陶罐和鐵罐》,是第五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

二、教材解讀:

文本解讀:

《陶罐和鐵罐》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卻在鐵罐無禮的奚落和嘲諷中表現得尤為寬容與剋制。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

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上要懂得取長補短,互相學習,無論什麼時候部不能驕傲自大,必須謙虛謹慎,同時明白人各有所長,能正確對待別人的長處,和睦相處,共同為集體,為社會作出貢獻。

文章特色:從課文的插圖、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中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課文中新詞較多,如“奚落、懦弱、輕蔑、相提並論”等,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讀對話,感悟寓意。此外,對話部分應該是本篇課文的最明顯的特色也是教學的重點,特別是通過對鐵罐和陶罐神情和語言的描寫,把一個驕傲者和一個謙虛者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是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和表演的好材料。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辯、惱、恥、逝、殿、掘、樸、素。會寫14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虛、嘴、惱、怒、吵、感、荒、捧、樸、素、值、受。理解“奚落、謙虛、惱怒、懦弱、輕蔑、相提並論、爭辯、和睦相處、羞恥、流逝、樸素”等詞義。

2.抓住關鍵詞句,學習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分角色朗讀課文。

3、瞭解寓意: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辯、惱、恥、逝、殿、掘、樸、素。會寫14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虛、嘴、惱、怒、吵、感、荒、捧、樸、素、值、受。理解“奚落、謙虛、惱怒、懦弱、輕蔑、相提並論、爭辯、和睦相處、羞恥、樸素”等詞義。

2.抓住關鍵詞句,學習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瞭解寓意: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四、例文理念:

1、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教學,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2、“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為此,要讓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和感染,獲得獨特體驗和思想啟迪;要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感悟語言、積思語言、運用語言,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3、注重語言的積累、運用,通過多種渠道,搭建語文實踐平台,讓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的庫存,讓學生在運用中發展語言。

優秀-説課稿模板6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之《金色花》。

七年級上冊是根據生活內容編排單元的。第五單元是以親情為主題,《風箏》寫手足之間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寫子女與父母的矛盾;《散步》寫三代人的和諧美滿;《世説新語》兩則是寫少年兒童成長中的聰明機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紙船》則是表現母愛的兩篇詩歌;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愛的位置上。比較而言,泰戈爾的詩歌清新自然,想象豐富,語言秀麗,因此,本課時只講授泰戈爾之《金色花》,而冰心的《紙船》則讓學生課後比較閲讀。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頑皮可愛的形象,無不充溢着濃濃的對母親的愛和依戀。學習詩中奇特的想象不僅使學生了解詩歌的特點,也為區別下個單元《郭沫若詩兩首》中“想象”與“聯想”奠定一定的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語文”,即“語言”和“文字”,因此積累生字詞語應是每一篇課文的知識目標;根據單元目標中“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原理,第二、三個目標則是掌握常用的朗讀和背誦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於物的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

教法:

1、啟發點撥法 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朗讀,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美讀感知法 新課標重視感性層面,重視美讀,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在美讀中,體會“想象”在詩歌中的作用,通過拓展練筆,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

3、多媒體演示法 引入音像資料,製作課件,充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4、板書輔助法。

學法:“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1、充分預習,收集有關母愛的詩歌、名言,增大學生閲讀的容量,鍛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為上課的相關環節做好準備。

2、針對七年級學生照搬參考書相關資料的現象,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參考書,篩選關鍵信息,作圈點勾畫。

3、結合自主、合作、質疑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歸納朗讀和背誦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特點及單元目標説明,“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即是這篇課文的情感目標。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根據語文學科和詩歌體裁的特點,教學重點是反覆誦讀直至背誦,體味詩歌思想感情。

2、難點: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想象”的能力,運用“想象”以借物抒情進行拓展練筆,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將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

【教學程序】

葉聖陶老先生説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為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力。語感訓練的主要途徑就是要美讀課文,披文而入情,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讀讀──背背──寫寫”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1、背背古詩,導入新課。(3分鐘)

課前播放表現親情的歌曲《懂你》,以營造學習氛圍。由歌曲聯想到古詩《遊子吟》再聯繫到課文《金色花》,學生利用參考書簡介作者。

2、初讀詩歌,整體感知。(5分鐘)

初讀課文時,結合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暢所欲言,從感知人物形象入手,感知詩歌情感。

3、美讀詩歌,咀嚼品味。(15分鐘)

首先全班集體朗讀,針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如整齊而無感情等),安排第二個步驟,選擇喜歡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讀,要求讀出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及與眾不同的感受。給學生三分鐘準備時間,提示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註,老師簡單介紹常用的朗讀符號。

學生邊讀邊評邊議,老師作好評價的引導,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用放大鏡觀察別人的優點”等。通過對第1、6、8自然段朗讀語氣的討論,實現三個問題的探究:“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媽媽猜出來還是猜不出來”、“‘你這壞孩子’表現媽媽的何種情感?”,在此過程中,若遇冷場,老師機智加入朗讀,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如“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裏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4、背背詩歌,積累內化語言。(6分鐘)

首先請學生介紹背誦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勵的前提下,教師補充介紹幾種適合於七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背誦方法,如:遊戲背誦法、抓關鍵詞背誦法、情景背誦法、角色背誦法等。再給學生三分鐘準備時間,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課文。

5、寫寫小詩,學以致用。(6分鐘)

首先提供老師在研讀《金色花》之後受啟發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詩,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讓學生放飛想象,續寫小詩,借其他事物抒發對母親的愛。之後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6、小結及作業(5分鐘)

如果把父愛比作高山,那是因為他高大、挺拔;而母愛則是一條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遠而悠長。短短的四十分鐘很快就要結束了,但我們對母愛的深情卻永遠抒寫不完。希望同學們下課後能將收集到的表達母愛的詩歌、名言,也可是剛才的即興創作,製作成卡片,回家送給媽媽,再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朗誦方法,誦讀泰戈爾詩歌《審判官》、《飛鳥集》節選、《繁星》節選、《鄉愁》、《海燕》等。

優秀-説課稿模板7

各位評委好!

我是來自新站鎮中心校的王小雨。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自然第五冊第七課《溶解》。

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水是什麼樣的物體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有溶解其他物體的性質;從能力培養來看,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系列。課文分三部分:

一、通過觀察食鹽、高錳酸鉀放入水中攪拌後的變化過程,與沙子放入水中攪拌後的現象做比較,加深學生對溶解的印象,在這基礎上,講解什麼是溶解。

二、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判斷幾種常見的物體,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沒有溶解,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什麼是溶解。

三、指導學生認識溶解的應用。

四年級的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一些顯著事物和現象,但對一些常見的現象往往關注不夠。另外,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地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並且具有較強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根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學課程教學建議,我對原教材的教學思路做了一些調整,注重給學生活動的空間,體現探究的過程。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為:

教學目標:

1、知道溶解現象;會判斷某種物體在水中是否溶解;瞭解溶解現象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會用自己的語言呈現觀察的結果;會交流、合作、評價。

3、通過對身邊生活現象的觀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4、願意關注生活現象、樂於生活。

教學重點:知道溶解現象;會鑑別在水中溶解和沒有溶解的物體。教學難點:知道溶解現象的共同特徵及溶解的過程;瞭解過濾方法。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依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採取“引導-探索-發現”的教學模式,觀察比較、實踐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並將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及多元化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優化教學。為此,我準備了食鹽、沙子、高錳酸鉀、白糖、麪粉、清水,過濾裝置,評價卡等;學生準備配置好的食鹽水溶液。

下面説一説教學流程的設計。

一、談話激趣,引出“溶解”

課初,我從生活實際(喝湯)入手,引導學生説一説湯味道好的原因。學生會很容易地想到葱、味精、鹽等調料。此時,我提出問題:葱我們可以看見,但味精和鹽跑到哪裏去了?從而引出“溶解”這一新科學名詞,隨後板書課題。

二、探究“溶解”的祕密

為了更好地詮釋“溶解”,我在本環節設計了四個活動。

活動一:實驗認識

首先出示食鹽和沙子,學生辨認後,將它們分別倒入裝有清水的兩個燒杯中,請學生觀察並説一説看到了什麼。然後用玻璃棒攪拌,使其充分混合。稍過片刻,請學生再説一説所見所感。教師相機出示對溶解的第一點共識:像鹽那樣放入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就説它溶解了。

對於鹽和沙是否溶解,學生很容易通過觀察知道。鹽化在水裏不見了就是溶解,沙沉在水底就是不溶解,而學生對漂浮在水中的物體是否溶解,很容易產生是溶解的錯誤判斷。因此,第二個活動是實驗辨別。

“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在出示麪粉後,先引導學生猜測:如果把麪粉和水混合會怎樣?然後鼓勵學生用實驗證明。學生操作實驗時,教師做好指導工作。實驗活動中,學生會發現麪粉漂浮在水中,這時,再鼓勵學生用過濾的方法把混在水中的麪粉過濾出來。這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介紹過濾裝置後,讓學生説一説過濾方法及注意事項,而後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再組織彙報。

當面粉從水中過濾出來後,讓學生把鹽水也過濾一次,然後比較兩個過濾實驗。從而得出第二點共識:漂浮在水中的.物體不一定是溶解了。

這個環節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測假設-論證-進一步論證-得出結論等探究過程,使學生對溶解的認識進一步加強。

活動三:實驗觀察

雖説學生對溶解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於溶解是怎樣的過程可能還不是很清楚。針對這一問題,我分別在兩杯清水中加入大顆粒的高錳酸鉀和糖。學生一定會對高錳酸鉀投入水中所產生的現象感興趣,此時,讓學生説一説看到了什麼?隨後通過攪拌混合物,使學生明白:溶解是一個慢慢向四周擴散,由不均勻到均勻的過程。接下來引導學生複述糖溶解的過程。最後出示第三點共識:像高錳酸鉀、糖一樣放入水中能向四周擴散,我們就説它溶解了。

活動四:整理知識

首先引導學生根據三個共識歸納出溶解的定義,然後通過填寫表格的形式將探究到的知識加以鞏固,這對學生的進一步研究起着奠基和促進的作用。

三、應用生活,課後延伸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學生暢談“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後,我鼓勵學生説一説課後的打算,做到知識的延伸。

由於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上,同學們一定會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的聯繫。

以上就是我對教學本節課的一些想法,可能還存在着問題,還請各位評委給予指正。

優秀-説課稿模板8

一、説教材。

本節課我教學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分數的意義,這是一節概念課。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對分數深入學習和探究,認識單位“1”,抽象概括出分數意義,較完整建立分數的概念。通過具體的現實情境,調動學生相關生活經驗來幫助理解概念的內涵。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產生的現實背景,設計了兩幅插圖,前一幅從歷史角度,表現了古人度量物體長度時遇到的困惑,形象揭示了在測量物體時由於得還到整數結果,而產生了把一個單位等分成若干再量的需要。後一幅圖從現實生活中等分量需要出發,給出了兩個小朋友分一個西紅柿、一塊蛋糕、一包餅乾的情境,發現兩個人來平分這一個物體,每人分得的個數不能用整數表示。這樣通過測量與分物兩個實例,展示了分數的現實來源,引入分數,使學生感悟到分數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在建構分數意義時,教材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讓學生舉例説明1/4的含義,然後運用適當的圖片、圖示從兩方面來説明,1/4可以是一個物體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體四等份中的一份。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在引入分數單位這個概念時,教材是以“做一做”提供具體實例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的。教材在揭示概念時,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逐層深入地展開概念的形成過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

2、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分數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等活動來理解分數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到數學知識是在人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產生的。

2、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分數意義及分數單位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的含義。

二、説教法與學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分數意義,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通過直觀觀察思考,讓學生充分感知,再通過分析討論,比較歸納突破了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是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把對學生學法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遷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質。

三、説教學過程

為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構建和諧的課堂,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組織教學的。

1、情境導入。

教學中,我直接引入新課,提出“三年級對我們已初步認識了分數,那分數是怎樣產生的”?然後創設了兩個情景來揭示產生分數的現實來源。從歷史的角度,先創設了古人在測量石頭長度,發現剩下的不足一段,説明分數從那時就產生了。我給出了在現實生活中兩個小朋友平分一個物體的情境,發現兩個人來平分這一物體,每人分得的個數不能用整數表示。通過測量與分數兩個實際問題,從歷史的角度,從現實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發,揭示產生分數的現實來源,使學生感悟到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教學時,我先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讓學生通過回憶想象,直觀操作來舉例説明1/4的.含義,這也是對三年級學習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得到1/4的複習,同時也為學生創新學習作準備。新知識的生

長點就是讓學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後也可以得到1/4。教學時,我出示了一組一些物體的圖片,讓學生表示出它們的1/4。接着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會驚奇地發現1/4可以是一個物體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體的1/4。我就順勢告訴學生這上面例子中的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就用分數1/4表示。這也是對教材中小精靈提出的説明1/4的含義的一個完整概括。這種以舊知作基礎,從實例引入,為後續學習提供了具體的感知材料。

教學中,我結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讓學生把對“一個整體”的認識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們身邊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後,可以表示哪一個分數?”我引導學生想一想能不能舉一些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的例子,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打開了,通過合作交流,找出生活中分數例子,並説明含義。接下來教學把“一個整體”抽象成單位“1”,具體來理解單位“1”的含義,這是概括和理解分數意義的需要,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把單位“1”的認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很自然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

有了這些豐富的感性認識,我就引導學生結合單位“1”來説明什麼叫分數?根據學生的認識順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數意義,完整建立了分數概念。接着引導學生對單位“1”、“平均分”,分子分母的含義進行剖析,強化了對分數意義理解,較好突破了難點。

3、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在設計練習時我也是分層次、有梯度來設計練習。“做一做”設計有兩層意義,既是對前面剛學習分數意義描述的具體化和鞏固,也為以後學習分數單位提供了實例,我結合這道題,引導學生揭示出分子、分母、分數線表示含義。教學分數單位時,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讓學生自學方法,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講解來掌握這一概念,培養了學生的一種自學能力。

練習第1題兩道填空題通過具體實際來鞏固對分數概念、分數單位的認識,接下來的3題都是藉助直觀開展練習,鞏固分數概念。第

2題表示的是一個物體的幾分之幾,第3、4題是把一些物體看作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最後的小遊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總之,通過本節課教學,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課堂上,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自己建構數學概念,並能自覺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去。當然,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到位,沒能很好處理預設學生成問題等,請領導和老師多多指導。

優秀-説課稿模板9

一、説教材

《滕王閣序》是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美的真諦。《滕王閣序》膾炙人口,描寫了滕王閣壯美的圖景,宴遊的歡樂,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慨歎。學習本課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地位、作用,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學情,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故、盡、屬、且、以”等重點詞和特殊句式;瞭解駢文的特點,理解文中運用的典故,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美,欣賞美。

三、説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欣賞滕王閣的景美,體味《滕王閣序》句美。背誦全文。

難點:理解文中運用的典故,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主動地去建構知識。據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法學法。

1、恰當地利用學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2、紙上得來終覺淺,圈點勾畫法,不動筆墨不讀書。

3、誦讀法,重視誦讀教學,加強對誦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度略讀和瀏覽,在讀中學。

4、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腦手並用。

5、討論法,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思想火花的碰撞。

五、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課堂氣氛,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我設計導入如下:

出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的圖片,請學生列舉相關文句,明確四大名樓因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揚天下。導入學習讓滕王閣名揚天下的、初唐詩人王勃一揮而成的《滕王閣序》。

(二)簡介作者出示《滕王閣序》摹本和滕王閣的精美圖片,同時簡介作者和駢體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駢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和斷句規律,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指導師誦讀,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襟三江而帶五湖”應掌握以下詞:襟、帶:都是意動用法。

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典故,相互討論,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教師點撥,學生參與,手腦並用。 通過此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把握全文框架(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詞句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説出全文框架,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欣賞品味(引導學生探討賞析)

1、都督閻公聞報:“星分翼軫,地接衡蘆”之句時,為什麼要沉吟不語?(此問在於讓學生對本文寫景有個初步感知:明朗開闊)

2、對滕王閣景物描寫都在那幾個自然段?賞析二三兩段。

(1)這兩段都描繪了哪些景?這些景有什麼特點?

(2)你最欣賞其中那些詩句?講講原因?

(3)你認為那些詩句寫得好?用散文式的語言改寫出來。

(訓練學生的篩選信息和語言書面表達的能力,同時解決重點突破難點,使讀者與作者感情上達到一種共鳴,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點賞析幾個名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老師帶領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描繪一幅“落霞”圖。加強學生的想象力訓練。

4、小結:

第二三段都寫了什麼景? 體現什麼特點? (運用總結歸納法讓學生對本文的景美特點有一個更深的瞭解。)

(四)寫作特點總結

通過總結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完成學案練習。

六、説教學觀念

在本課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學生活動,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重點、理解難點,育人為本,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七、説板書

好的板書有“微型教案”之稱,這節課我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以簡潔的文字,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難點。

優秀-説課稿模板10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望月》,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望月》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優美的文章。這一單元的主題為“人與自然”,表達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詩歌、童話三個獨特的視角為一體,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聖潔、仁慈與祥和。課文以月亮與人的關係為主線,用生動的筆調抒寫了“我”在甲板賞月時,聰明好學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現了甥舅二人對於大自然的熱愛。

從古至今,月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神聖的象徵。千百年來被許多騷人墨客所吟哦誦詠,而《望月》這一課對於月文化含量的彙集,恰恰是激發學生愛月的情懷,引導學生積累“月景”的最好憑藉。通過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並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薰陶。和同學們共同學習這一課,我們將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同時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和方法:利用朗讀、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讀課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獨特、充滿童趣幻想的句子,積累描寫月亮的詩句,領略詩詞意境,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文本語句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藴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與人的關係。

其中後兩個目標也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1、情境教學法。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閲讀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在積極的心理狀態下享受學習的快樂。

2、朗讀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讀,教學千法讀為本,由此可見,讀是閲讀教學永恆的旋律。本文語言優美,情感真摯,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知,讀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語言美,意境美,並將之內化積澱,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3、評價激勵法。在本節課中我將珍視孩子獨特的閲讀體驗,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會給予認可與鼓勵,讓學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詞析句法。我將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揣摩體會。

(2)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髮展特點,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具體的學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畫圈點法”等。

三 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向老師們彙報,在教學過程中,我是如何引導孩子們賞析和探究月亮與人的密切關係。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

㈠第一個環節: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到月與“我”的關係密切,體會賞月給作者帶來了思想和情感的變化,我運用情景教學法,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的情景:

同學們,夜深人靜的時候,為什麼我一個人我要來到甲板上?也許是心情憂傷,幽悶。誰能來為我排解心情的憂傷和幽悶呢?這時,月亮升起來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發生了變化。這是怎樣的月亮呢?為什麼我會有怎樣的變化呢?我與月是怎樣的關係呢?

通過教師的情景描述,學生們產生了急於我與月的關係的願望和動機,主動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經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確,好的開始是課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採用朗讀法,請同學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齊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濃墨重彩,僅用了4句話,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輪美奐。同學們都被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於是我因勢利導,運用探究法,設計問題,進一步引導探究月與“我”的關係:“那麼,是什麼樣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安詳”、“吐灑”、“晶瑩閃爍”、“鍍” “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來體會月光的清幽淡遠和朦朧、寧靜等特點。並用簡筆畫,配合文字説明與表達,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這樣他們才懂得了是美麗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僅叫醒了我的身體,還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這美麗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該是多麼的愉悦。學生們才真正明白了我與月的關係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緊扣我與月的關係,我採用朗讀法和探究法,引導孩子們體會和探究月和小外甥關係密切。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誦讀課文。通過誦讀課文中關於月亮的詩句,使學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韻。讓學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從而理解使我們沉醉了的原因。

同時,我還要引導孩子們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話,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和天真活潑。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也正是這些有關月的優美的詩句,才能讓他沉醉。激發學生們強烈的學習願望,培養他們善於積累、勤奮好學的品格。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個環節: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

“誦明月之詞,歌窈窕文章”向來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由詩句中可以看出,美麗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詩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蘇東坡……

教學中,我扣住涉月詩句,採用表演法,讓孩子們分別來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潑聰穎的“小外甥”,讓他們發揮想象,充分調動自己的詩句積累,盡情地根據自己的理解,調演繹古詩句中月的含義。這樣不僅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而且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的月文化產生了積極探索的願望,使孩子們從小就感受中國月文化的悠久和發展。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沉醉的不僅僅是月光,而且是中國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愛月光,是因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響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現出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由此, 學生愛月的情感也就被激發出來了。他們就會更加熱愛我們祖國的文化,會為為傳承中華文化而努力學習。

(三)第三個環節: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

我先採用朗讀法,指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讓學生通過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

然後運用探究法,設計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小外甥聰明活潑,愛幻想,他的天真活潑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月光讓我們幻想,讓作者幻想,我們今天在這裏望月,也一定讓我們幻想了,同學們想到了什麼?想象,寫下來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使學生參與主體的語文實踐與創造,把自己對月亮的感性認知、對文章情感的深切體驗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也進一步固化自己的閲讀感受以及對月亮的理解,正所謂“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

(四)第四個環節:在激情總結中昇華“情感之美”。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精彩的結束語,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更進一步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遠的古詩意境裏,沉醉在充滿情趣的創造空間裏。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感。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個微型教案,它條理清楚,呈現文章的線條,簡單明瞭,突出文章重點,起到有條理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好的板書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在教學中,根據我對《望月》這一課的教學設想,我採用提綱式板書。這個板書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望 月

江上之月 詩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

板書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初步設想,在真正地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力求達到更好的效果。謝謝大家。

優秀-説課稿模板11

打開這篇課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風裹挾着鳥語花香,蟲鳴犬吠,月光魚影撲面而來,清山秀水的詩情畫意,草蟲世界的奇妙和諧剎那間把我吸引了。傾聽着大自然的聲音,領略着大自然的丰姿,我們突然打開了一扇奇異獨特的大門,一直通向我們和大自然的心靈深處!

這組課文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信息:人類,終於學會了把自己放得卑微渺小些,以大自然普通一員的身份,以欣賞、敬畏的心態看待我們周圍的一切。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草蟲的村落是一片快樂的天地,奇異無比。作家以獨特的視角,敏鋭的思緒,細膩的筆觸感受着自然萬物,在大膽奇特的想象和豐富多彩的聯想中,揭示出人與自然相處的簡單道理:賦予萬物以人性,實現心靈的交融,就能創造出美好和諧的境界。

感受着作者們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編者們的匠心獨運,我由讀者轉化為教者的目標定位越來越清晰,那就是我要引領孩子們依據《草蟲的村落》這篇語言材料感悟文本,培養情感;遷移寫法,形成能力。因此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讀寫“靜謐、小巷、音韻、勤勉、龐然大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喜歡的語句。

3.與大自然為友,感悟自然中花鳥蟲魚、山川草木的生命與靈性,與大自然進行“心靈對話”。

4.體會作者怎樣用心觀察大自然,怎樣通過豐富的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是:

1. 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靈的那一片愛戀之情;

2. 是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並如何運用豐富的想象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説教學設計

(一)情境激趣導入

播放夏日蟲鳴的聲音。

交流:你聽到了什麼?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大自然的聲音和色彩總能讓人陶醉,走進去使人流連忘返。讓我們跟隨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進《草蟲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為我們帶來的樂趣吧!

[設計意圖]

設計這一導語,創設情境,以富有感染力的音樂,激發學生情緒,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心中對昆蟲世界充滿了探索和嚮往的激情。同時為體現本單元的重點——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打下基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生字、詞語。找出來,大家共同想辦法解決。

2.小蟲子的世界究竟藴藏着什麼呢?你在“草蟲的村落”裏看到了些什麼?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給不同的畫面取個題目。[歸來的遊俠 幸福的迎接 來客人了 動聽的演奏 勤勉的勞作 精細的分工 ]

[設計意圖]

以概括小標題的形式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層次,鍛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培養語文素養。

(三)深入村落,與蟲同樂

作者發現了草叢中小蟲子的快樂天地,是多麼得意啊,是啊,小蟲的快樂天地帶給我們多少驚喜,讓我們也深入草叢,去感受小蟲的快樂,感受小蟲帶給我們的驚喜。

1. 學習“歸來的遊俠”一段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認真聽,仔細想。(教師進行語言描述)迎着微風,伴着花香,我們一起佇立在大自然中。放眼望去,綠油油的禾田和點綴着淡紫色小花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山腳下。周圍靜得出奇,以至於天空中的鳥叫聲,樹葉的落水聲和草叢中此起彼伏的蟲鳴聲都聽得一清二楚。在一處綠陰下,我們躺了下來,翻轉下身子,發覺身體在逐漸地縮小,縮小,縮小……此時,空間在我們眼前擴大了,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隻小蟲,一隻生着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裏。

[設計意圖]

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情境,可以讓學生儘快走入文本,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情境中自己也好像變成一隻小甲蟲,他們就是生着堅硬黑甲的小蟲。

課件出示課文第3自然段,學生自由讀。

(1)讀完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你也覺得它是個“遊俠”嗎?從哪裏感受到的?(傲然前進左衝右撞)你能把這種感情帶上動作讀出來嗎?學生興趣昂然地讀。

(2)真像個英勇的俠士啊。如今俠士遠遊歸來了,你想它會跟它的村民怎樣打招呼呢?學生想象打招呼,順勢學“寒暄” 。

(3)大家想一想,在身高高於他數十倍的森林裏左衝右撞時,可能會遇到什麼情況呢?你在森林裏行走過嗎,聯繫着想一想。學生談出小甲蟲克服重重困難,然後讀出小甲蟲的英勇。

[設計意圖]

讓學生聯繫實際想象,引領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內涵,把文本語言串起來,有機訓練,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對課文理解更加深刻。

2. 學習“幸福的迎接”一段。

(1)讀了這段文字,有什麼問題又問小甲蟲嗎?(預設:那隻嬌小的甲蟲是誰?從他們意味深長的對視中,彷彿聽到他們在説什麼?)

(2)遊俠雲遊數日,歷經千辛萬苦回來了,親人見面不説話,而是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你知道這意味深長的對視包含着什麼嗎?

師: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千般情,萬般意,都凝聚在這對視中,讓我們帶着這樣的體會讀。“那隻英勇的黑甲蟲,走進了村子。我看見在許多同類蟲子中間,一隻嬌小的從洞裏跑出來迎接遠歸者。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

[設計意圖]

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喜歡童話的特點,發揮學生的想象,走進小甲蟲的心裏,體會小蟲之間的'情感,然後帶着感情讀句子,感受草蟲們也有人類社會一般的生活。

3. 學生自主交流5——9自然段

那麼在小蟲子的世界裏到底還藴藏着什麼?用剛才的讀書方法,什麼方法呢?抓住重點詞和句子聯繫生活實際想像,自由讀五到八自然段,看看在草蟲的村落裏還藴藏着什麼,我還可以一邊讀一邊把有感受深刻的句子畫出來。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勾畫自由交流探討)

預設:

(1)從“村民的和諧生活”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抓住“駐足痴望”、“攀談地很投機”讓學生繪聲繪色地讀,體會小甲蟲們不但同類之間相處得很好,和異類的關係也十分的融洽。他們在這個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樂融融。)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情景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因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2)從“音樂演奏會”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我的目光為一羣音樂演奏者所吸引,它們差不多有十幾個吧,散聚在兩棵大樹下面──這是兩簇野灌叢,紫紅的小果實,已經讓陽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勵學生帶着感情讀的同時發揮想象,理解甲蟲們所在的音樂廳很美,是“天然”的。

“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動着翅膀,優美的音韻,像靈泉一般流了出來。此時,我覺得它們的音樂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這是隻有蟲子才能演奏出來的!”

①聯繫實際,説説你聽到過哪些大自然的音樂家演奏出來的音樂。

②作者認為甲蟲的叫聲“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③抓住“音韻”、“靈泉”,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設計意圖]

語文學習要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有大自然的音樂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

(3)從“村民的勞動”“精細的分工”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現在它們歸來了,每一個都用前肢推着大過身體兩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趕着路。是什麼力量使它們這麼勤勉地奔忙呢?是什麼力量使甲蟲們這麼勤勉地奔忙,你讀懂了嗎?(生活的快樂,以及對家庭的責任,促使甲蟲們勤勞地工作着,在勞動的同時,它們也快樂着。

[設計意圖]

學要有所得,通過學生的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引領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從字裏行間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美!

(4)説話練習

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

例:在草蟲村落中的舞蹈廳中,“我”看見了甲蟲舞蹈家們在忘我地舞動着身體,演繹出優美的舞姿!

用“在草蟲村落中的 ,“我”看見了 。”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迴歸整體,拓展延伸

1.讀課文第一、十、十一自然段,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採用了什麼協作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説説哪些描寫體現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講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

3.聽音樂展開想象,寫一寫此時你想到了什麼?融入自己的感受。(隨堂落實“小練筆”)

[設計意圖]

讀寫結合,進一步強調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勵學生的發展。國小生習作從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範例。重點要放在展開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方面。

優秀-説課稿模板12

1、説教材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的第一課《短新聞兩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新聞和報告文學貼近生活,有很強的實用性,反映了課標對學生實際能力和素質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將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新聞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長,非常適合作為學生閲讀新聞的範本,多接觸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可以讓學生多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2、説學情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因此學生對於新聞這種文體是熟悉的,但這種熟悉很大程度上僅限於生活中的熟悉,而並非閲讀與寫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閲讀的把握,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敍述與主觀評價,並且在此基礎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説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情的特點,根據新課標新聞與傳記鑑賞能力的要求,在教學中,我計劃重點達到以下兩個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閲讀新聞的習慣,使學生能迅速、準確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判斷。(2)掌握新聞特寫的特點以及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從新聞的特點可以看出,本文的重點在於揣摩新聞語言簡潔、準確、委婉的特點和對細節內涵的領悟力。

從學情的特點可看出,本文的難點在於把握新聞記者客觀冷靜敍述表象背後的民族自豪感與喜悦之情。

4、説教法

教學方法有講讀法、問答法、討論法。理由是:除了講讀法外,新聞的鑑賞要通過學生的探究來實現,討論和問答是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好辦法,為此,設計好的討論題和好的.提問是我試圖上好這課的重點。

或:説教法和學法

1、播放有關香港迴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2、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展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於我們人類的戕害,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閲讀。

3、分別找一些香港迴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5、説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用有關香港迴歸的一些歷史圖片來導入,邊播放ppt邊介紹這篇新聞的寫作背景。這樣既可給學生一個視覺上的衝擊又可引出今天所要着重探討的新聞的內容。

二、跳出文本,分析體裁。我會先花一到兩分鐘的時間給學生介紹通訊、報告文學、消息這三種新聞樣式的共同點和區別,這些共同點和區別將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現,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新聞,這樣也是為這一單元后面的幾篇通訊和報告文學打好鋪墊。

三、聆聽錄音,初步感知。這個環節主要作用是讓學生熟悉文本,並且初步感受平實的語言背後的震撼力與強烈滄桑鉅變的自豪感。

四、一語破的,統領全文。題目創意是本篇新聞的一大亮點,本文語言的莊重含蓄正是從題目開始的。題目不僅凝練地概括了這篇新聞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聞的感情基調。我將引導學生從句式(主謂倒裝)、歷史淵源(《別了,司徒雷登》)、虛實結合這三方面來探討題目的創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點水。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飄揚了------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通過齊讀讓同學概括出這則新聞的主要信息:英國在香港的統治的終結。

六、仔細品讀,重點講解。給學生2分鐘時間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敍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的4個特寫的現實場景和有關歷史回顧的句段。一個班四個小組的學生剛剛好一個組一個特寫場景,讓同學來討論特寫場景中給他們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詞語或句子,學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儀式”、“雨越下越大”、“廣場上燈光漸暗”之類的詞語或句子,因為這些都是同學們自己找到的,所以他們能夠比較清楚地品讀出裏面的深刻涵義,比如,可以從“面色凝重”讀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儀式”聯想到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雨越下越大”、“廣場上燈光漸暗”這些都屬於氣氛的渲染等,這樣就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到了學生的手上,老師此時的作用則是補充總結同學的觀點並且引導同學體會語言背後的感情。本篇新聞突出的特點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比,所以學生可能會將現實場景之間的對比忽略,比如,第三個特寫場景中“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個特寫場景中則是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號角聲中降下旗杆,強烈的對比使得作者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現實場景之間的對比性。教師在學生的觀點上再通過分析這篇新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詞語“最後”和多次出現的時間,這些時間甚至精確到了秒來進一步強化這篇新聞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和隱藏於作家客觀冷靜敍述背後的自豪感。最後通過設置一個問題:“如果我僅保留現實場景描寫,而將歷史回顧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學們覺得如何?”這個問題結合課後的練習一予以點撥,我將啟發學生思考這樣穿插描寫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此時不僅要緊密結合文本進行分析還可以通過學生們所熟悉的電影的閃回手法給予説明這樣會更有利於學生理解。

主體(2-11自然段),可分四層,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敍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第一層(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7段):晚6時15分,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徵着英國長達156年統治的結束。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8~9段):子夜時分,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10~11段):0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0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小結: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説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誌,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徵着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誌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生的現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敍述都很簡潔,但都有着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後,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後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悦的心情。

七、概括總結,深化理解。經過以上的整體分析後相信同學對這篇新聞都有了一定的瞭解,此時通過設置一個問題:“香港迴歸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可以説在1997年7月1日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都是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那麼這篇新聞為何可以在眾多新聞報道中脱穎而出成為佼佼者,請同學們分析這篇新聞獲獎的理由。”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再一次回顧了新聞的題目創意、現實與歷史結合的手法、語言風格的莊重含蓄、視角的新穎,以鞏固和加深理解。

八、學以致用,展示自我。新聞是實用性很強的文體結合新課標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我要佈置的作業是讓學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寫一篇通訊報道。

6[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場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場景二:晚6:15,添馬艦東面廣場英國舉行告別儀式。

場景三:晚7:45,'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場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場景五:0:40,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離開。

以上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它包括導入、分析體裁、聆聽錄音、題目創意、提煉主要信息、政權交接過程分析、概括總結和佈置作業這8個部分,重點講解的是題目創意和對主體部分的解讀,以達到我教學的重、難點。

優秀-説課稿模板13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一理念,本課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老人與海歐》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九冊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文字流暢、 舒緩,講述着人與動物的感人故事,牽動出人與動物的真摯情感,描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動人畫面。

2.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根據課前預習要求在閲讀中思考、做批註,並能抓住感受深的詞句發表自己的看法。知道結合課文內容蒐集相關資料,輔助理解課文內容。

3.設計思路:本課文情濃厚、真摯感人,在教學時大膽取捨,活用教材,緊抓情線、層層深入:1、由動作悟鷗情,引疑問 2、看老人舉動, 憶温馨、知不捨 3、 看外貌,結合資料,知不易 4、 再看鷗情,明情理 5、 續寫詩篇,情綿遠。抓重點詞句,品重點段落,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親情之美,感悟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三、教學目標:

1、 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濃厚感情,感受到動物是有靈性的,是人類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每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們的回報。

四、教學重點:抓住老人的外貌、 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藴涵其中的濃厚感情。

五、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六、教學過程

(一)、 悟鷗情,引疑問

1、齊讀課題,出示學習提示:快速默讀課文15、16自然段,想:安放老人遺像時,海鷗有哪些意想不到的舉動,你體會到了什麼?有什麼問題?

2、反饋交流找到的句子。

3、重點體會16自然段的“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上方,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這兩句話,抓住“輪流”、 “瞻仰”、 “肅立不動”“白翼天使”體會海鷗的傷心與對老人的依戀。

4、帶着自己的體會,自由讀讀

【教學意圖】:通過品味朗讀,讓學生抓住鷗羣的動作體會它們傷心與不捨的同時又會心存疑問“是什麼讓海鷗有了如此意想不到的舉動?”從而引出老人對海鷗的愛。

(二)看舉動、知不捨看外貌、知不易

1、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畫出感受最深的語句,並作簡單批註。

2、 班內交流:此處,孩子們的感觸會有所不同,交流是可以打亂課文順序,談清自己的體會,隨品隨讀。在品讀時注意抓住課文中的四字詞語加以體會,在學生彙報時,隨機點評追問“你找的是描寫老人的什麼?描寫動作的語句還有那些?這樣對老人神態、

外貌、

動作、

語言的描寫有個歸總。

預設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老人給海鷗取了名字,“親暱”地叫着它們的名字,邊餵食邊聊天;“太陽偏西”,海鷗即將飛離,老人眼裏滿是“企盼”;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情感。

3、

重點體會第三自然段老人餵食的畫面:

出示課件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cuō)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自由讀課文第3自然段,想:老人喂海鷗時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學生讀書思考,是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語加以體會。)

師:正是老人細緻入微的關心和愛護,才使得鷗羣吃食的場面成了一道讓人駐足的風景。有感情朗讀

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有聲有色的樂譜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師:讓我們帶着想象讀出這有聲有色的畫面吧!看着這有聲有色的畫面,你想説什麼?(真美,我也想去看看,希望時間停止在這一刻)

【教學意圖】:這聲,這色,譜成了一曲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樂譜。這樣的設計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發展了想象的思維和語言,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作用。

4、出示課件(師生合作讀: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學生讀。)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教學意圖】:在孩子身心都沉浸在老人與海鷗之間和諧、 其樂融融的美好瞬間時,老師告知老人走了。瞬時間的失落與海鷗不謀而合,再讀海鷗祭拜老人的段落,感情真實。這樣既理解了前面的疑問,又讓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誼緊緊相連。

5、出示課件:老人外貌

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引導學生抓住三個“褪色”談感受,有感情朗讀。

老人何止是衣着簡樸阿!出示資料。

出示課件

被昆明人稱為“海鷗老人”的吳慶恆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飛抵昆明的紅嘴鷗是他唯一的寄託。每當紅嘴鷗“駕臨”,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進城給它們餵食,和它們嬉戲,風雨無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資有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為此,老人平時幾乎捨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四元五角一斤的餅乾,老人毫不吝惜買給海鷗,他知道那是海鷗最喜歡的'美食;他還經常買來雞蛋為海鷗製作“雞蛋餅乾”;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兩毛錢一包的金沙江香煙。他與紅嘴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他能將水中的海鷗一隻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獨腳”,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後時光,老人最牽掛的依然是紅嘴鷗。

學生談體會,再讀老人外貌的語句

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老師接着導讀:就這樣衣着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必來。

出示課件(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學生讀。)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教學意圖】:以外貌為突破口,引出資料和課文內容,讓孩子們瞭解到老人對海鷗的是如此厚重,再讀海鷗對老人之情,必會升華。

(三)、再看鷗情、印心跡

順着學生的朗讀,在前文情感積澱的基礎上,再來學習17自然段。

師: 看着這些為老人守靈的親人們,這些守靈的白翼天使們!我們不得不收起遺像。(課件演示遺像消失,描寫鷗羣的文字出現)

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xuán)渦(wō)中脱出身來。

這裏把“撲”字換成“飛”字好嗎?為什麼(“撲”字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海鷗如親人般的激動、傷痛、焦慮、無奈的心情,更能感受到海鷗對老人的情誼。)

【教學意圖】:挖掘“撲”字引領學生懂得如何遣詞造句,推敲語言。更加突出海鷗對老人的那種情誼,讓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深情深深印在心跡。

(四)、續寫詩篇、情綿遠

老人去世後,昆明人為了懷念他,集資為他塑像。本文的作者鄧啟耀先生,為他寫了這篇《寂寞鷗靈》,在此基礎上改變為我們現在學習的課文。

讓我們把這真摯的情誼繪成詩篇,獻給仁慈的老人、

獻給靈性的鷗羣吧!

出示課件

爺爺

孩子

我是您最(疼愛 )的孩子(老沙 ) 沒有你們的日子裏

沒有您的日子裏 我牽掛( )

我懷念(您親暱地呼喚) 我企盼( )

爺爺

我是您最( )的孩子( )

沒有您的日子裏

我懷念( )

【教學意圖.】:續寫詩篇,把文中濃情暈染開來,學生既可以聯繫文中的好詞句,還可以展開想象,把畫面補充完整。

根據學生書寫情況來決定鷗羣由幾小節構成,預設詩篇,朗讀完下課。

【教學意圖.】:溘然而至的課堂,會餘味尚存,況且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已經深入每個孩子的心,無論是理性的倡導,還是感性的抒情在這裏只會畫蛇添足。

七、板書設計

相依相隨

【教學意圖】 : 1、來自文本、尊重文本。

2、充分體現人鷗之情。

3、寓意深遠,預示人與動物與自然的共存關係。

4、本文重在抒情,不在説理。為了不破壞文本本身的美,所以在課堂上不過分涉及第三點。

八、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同步訓練

九、教學特色:

1、文隨情動、情因文生

結構上:鷗情----人情----鷗情,讓學生的情感隨文跌宕起伏,產生共鳴,從而更好的理解文字,內化感情。

詞句上:注重有特色的詞句加以品味,並輔以資料,使句子內容更豐富,情感更飽滿。注意四字詞語的積累。

朗讀:讀句子-----理解句子-------再讀句子,學法簡單容易掌握。

2、內化語言、融情詩篇

既充分使用文本中的詞語,又把文本中的“企盼、牽掛”加以想象,使課文學習落到實處。

3、無聲勝有聲:溘然而至的課堂,會餘味尚存,況且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已經深入每個孩子的心,無論是理性的倡導,還是感性的抒情在這裏只會畫蛇添足。

優秀-説課稿模板14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主題是《我是國小生》。我的資源包裏主要有教學設計、課件、拓展資源等。下面,我就以 “教學設計”為主線,對資源包的內容進行説明。

課標解讀

《國小心理健康課程綱要》中指出,國小低年級主要內容為: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培養友情。

學情分析

步入國小門檻,是孩子們成長中的關鍵一步。對於剛上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説,在興奮和快樂之餘,面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的學習方式……他們會有很多的不適應,這期間師生間的彼此信任、教師的正確引導就尤為重要。教師主要幫助新生形成對入學的正確認識和態度,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由幼兒向國小生的角色轉換。使學生能夠在學校裏情緒安定、心情愉快,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新生活。

依據課程標準及對學生現狀的觀察與分析,我確立了以下

活動目標:

1、認識到自己新的社會角色,知道自己長大了。

2、懂得自己的主要任務不再是遊戲,而是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學習。

3、學會以國小生的行為規範約束自己,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其中懂得自己的主要任務不再是遊戲,而是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學習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學會以國小生的行為規範約束自己,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評價設計:

為達成學習目標,我確定了“遊戲引入,明確主題;現場採訪,交流感受;心理疏導,解決問題;故事勵志,兒歌導行;歌聲寄情,情感昇華”五步教學流程。其中,第一、二環節主要落實了學習目標1。環節三主要落實了學習目標2,環節四、五主要落實學習目標3。

教學流程

學生進教室前,播放舒緩的音樂,放鬆心情。教師自我介紹,與學生簡單交流。

1、遊戲引入,明確主題。(預計用時6分鐘)

為消除上課伊始孩子們的緊張心理,也為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本節課我以遊戲引入。讓孩子們在“擊鼓傳花”的遊戲中,告訴大家叫什麼名字,平日有哪些興趣愛好等。問題很簡單,主要想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自信、大方的表達方式。同時在遊戲中放鬆孩子們的心情,消除上課的緊張心理。在孩子們心情放鬆時提問大家;“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道是什麼嗎?”引入課題《我是國小生》。然後引導學生用“我叫——,是實驗國小一年級四班的國小生了。”這樣的句式介紹自己。這種方式,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孩子們我是國小生的心理暗示。在孩子們認識到自己新的社會角色後,二次擊鼓傳花,談談自己成為國小生後的感想和打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和目標。

2、現場採訪,交流感受。(預計用時8分鐘)

在孩子們意識到自己新的角色後,教師現場採訪,引導學生交流成為國小生後的感受。大多數學生在興奮、快樂之餘還是有些許的緊張和不適應。其中對教師的敬畏是主要原因。為了及時消除孩子心中對教師的過度情緒,也為了讓孩子們正確認識師生關係,知道教師是愛他們的,願意幫助他們的。我在此處播放課前錄製好的任課教師錄像。錄像中教師們用輕鬆的話語、親切的表情表達着對學生的喜愛、期盼。告訴孩子們老師願意成為他們的朋友。我想這種方式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孩子對老師的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孩子們從心底裏喜歡上老師。

在孩子們和老師建立彼此的信任後,讓孩子們閉上眼睛,伴隨舒緩的音樂和教師的動情解説,將孩子們置身於美妙、快樂的校園生活中。孩子們在這種氣氛中自然會產生快樂的情緒,此時高呼:“我快樂,我是國小生!我自豪,我是國小生。”將快樂之情巧妙的渲染於課堂教學之中。

3、 心理疏導,解決問題。(預計用時15分鐘)

通過上兩個環節的教學,同學們已經能夠意識到自己新的社會角色,並且為之高興。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以國小生的行為規範約束自己。此環節的設計首先聽一年級新生欣欣的的錄音,孩子們在傾聽的同時,也會有表達自己心聲的願望。然後引導學生交流成為國小生後覺得自己哪些地方長大了?國小生活和幼兒園有什麼不同?讓孩子們懂得,自己的主要任務不再是遊戲,而是要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然後出示高年級學生的照片,鼓勵同學們都做優秀的學生。此環節的設計意為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

當然孩子們的發展程度是不一的,交流也難免偏頗,此處我又設計了畫心情臉譜這一環節,讓孩子們對照提前放入課桌內的“調查問卷單”,依據自己平日的表現依次畫上燦爛的笑臉、微笑的臉蛋和哭臉。低年級學生會喜歡這一環節,在輕鬆的.畫臉譜的過程中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收集到孩子們的心理訊息,以便更好地疏通、幫助他們。

在孩子們明確自己的問題後,集體交流自己的不足,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4、故事勵志,兒歌導行。(預計用時5分鐘)

對於國小生而言,明白道理後貴在堅持,而各種良好習慣的培養更需要長期不懈的嚴格要求自己。此處我出示拓展資源《鐵杵磨針》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中體會鐵杵磨針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學習中必須有吃苦的精神,也必須長期堅持,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5、歌聲寄情,情感昇華(預計用時4分鐘)

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樂。有喜悦。有悲傷。有憤怒,當然也少不了煩惱,再這幾種情感之中,少了哪一種都不行,就像做菜的調味一樣,少了一味調料就不會是成功的佳餚。告訴孩子們老師永遠是他們真誠的朋友,有任何困難可以來找老師。師生隨音樂共同唱《上學歌》。讓快樂與愛瀰漫教室,讓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

五、佈置作業,鞏固延伸(預計用時2分鐘)

作業是對課堂的鞏固和延伸,本節課我的作業設計是讓學生對爸爸媽媽説一説成為國小生後的感想和打算;聽一聽爸爸媽媽小時候上學的故事。這樣的作業拓展面比較寬,不會侷限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情感。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是一節課的袖珍版,是課堂精髓的體現。這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師生活動等,用“快樂、自豪、認識自我、懂得堅持”等關鍵字板畫出一個大大的笑臉。簡明概括,幫助學生抓住重點,獲得更鮮明的印象。

拓展資源

為了讓孩子們在日後能夠以積極地心態面對學校生活,也為了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學習生活中的樂趣,我提供的課後拓展資源為1、提供班級博客網址,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記錄校園生活點滴。2、推薦《一年級的小蜜瓜》、《一年級的小豌豆》兩本書籍,鼓勵親子共讀。

優秀-説課稿模板15

一、 説指導思想

國小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説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教學目標:

(1)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通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説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説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國小生來説,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説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導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衞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枱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