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閲讀訓練附答案

來源:文書谷 1.03W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1

【原文】: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

秋髮庾嶺注

湯顯祖

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

梧雲初暗靄,花露欲霏微。

嶺色隨行棹,江光滿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

【註釋】:湯顯祖(1550—1616),中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戲曲家、文學家,他生活充滿道家道教氣氛的環境,無論是他的思想還是創作,都塗抹了一層濃重的道家道教色彩。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

明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裏。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1卷,《問棘郵草》2卷。

作者上書抨擊朝政,觸怒權貴,被貶為徐聞典史,此詩寫於赴任途中。

【翻譯】:黃昏下楓葉略帶秋色,蟬聲也在夕陽下歸於沉默。遠眺樹影如雲,暮靄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帶露,在夕陽中漸漸趨於迷濛。佇立船頭,觀賞沿途景色,兩岸山色隨小舟的行進而不斷地變換着色彩;粼粼的波光,在夕陽的照耀下似乎灑滿了遊子的衣襟。在這個夜晚冷月徘徊,看着孤鵲正往南飛。

【賞析】:明朝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在大庾嶺側的江面上,一艘破舊的官船正趁着晚潮拔錨啟航,往南徐徐而去.一位中年儒士獨自佇立在船頭上,望遠哀傷.他,就是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不久前,因上書抨擊朝政,觸怒權貴,被貶為徐聞典史,此行正是去徐聞赴任.徐聞縣在廣東沿海,在當時應該是極為邊遠的荒蠻之地了.耿耿忠心,竟然落得如此下場,面對這蒼茫的暮色,湯顯祖不由得心潮難抑,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秋髮庾嶺》.“楓葉沾秋影,涼蟬夕暉.”起句點出時令.南方農曆九月楓葉已略帶秋色;時值黃昏,蟬聲也歸於沉默.楓葉入秋,如火如荼,本來應該是極美麗的景緻,作者卻由此感受到了蕭瑟的秋意.蟬飲風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請貧自守的象徵,如今,它也被陣陣寒意包圍了,再也唱不出輕快的歌聲.物猶如此,人何以堪?起首這兩句便為全詩奠定下了悲愴的基調.不過,夕陽雖暮,猶有餘光,這裏一個“暉”字用得巧妙,給蒼涼的畫面抹上一層淡淡的暖色.全詩就在這一寒一暖兩種色彩的交織下逐步展開.第二聯“梧雲初暗靄,花露欲霏微”兩句寫兩岸景色.遠眺樹影如雲,暮靄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帶露,在夕陽中漸漸趨於迷濛.像《題大庾嶺北驛》一樣,依舊是寫秋色,寫黃昏,但蒼茫之中別有一番情趣.儘管此時的梧桐和江花多少還沾染着幾分觀賞者暗淡的愁緒,而色彩卻顯得柔和多了,明快多了.畢竟大自然是美的,它可以幫助詩人暫時忘掉內心的創傷.頸聯是一個轉折:“嶺色隨行棹,江光滿客衣.”整個畫面由靜而動.詩人佇立船頭,觀賞沿途景色,兩岸山色隨小舟的行進而不斷地變換着色彩;粼粼的波光,在夕陽的照耀下似乎灑滿了遊子的`衣襟.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此時似乎有一種寵辱皆忘的情致.可是,貶謫的痛苦很快又湧入心頭:“嶺色隨行棹,江光滿客衣.”冷月徘徊,孤鵲南飛,斑斕的色彩一掃而空,畫面復歸於沉寂,而且更冷更靜.在前三聯中隱藏着的悲哀的心緒,此時便如江水一般洶湧澎湃.作者一“孤鵲”自喻,説盡了內心的孤獨與不平.讀來真另人傷神至深.宋之問與湯顯祖,兩者時跨三四個王朝,歷時六七百年,一個因委身奸佞武三思、張易之等,一個因上書得罪於當朝權貴,結果是雙雙被貶而過大庾嶺,都寫下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優美五言律詩.通過對讀,我們可以看出:宋詩格調低沉哀惋,湯詩格調激昂奮發;在景物的抒寫與寄託中,湯詩顯得更委婉含蓄,宋詩更景中寓情.

【閲讀訓練】:

1.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4分)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中“孤鵲”這一意象。(4分)

【參考答案】:

1.

①點明時令特徵;(1分)

②描寫秋天蕭條景色烘托內心思想感情,(1分)為全詩定下淒涼傷感的基調(1分)。

2.

①“孤鵲”體現了愁苦與茫然,(1分)

②作者以“孤鵲”自喻,(1分)表現了內心的孤寂與傷感(2分)。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2

【原文】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註釋】長信,漢代有長信宮,成帝時班婕妤在長信宮中苦悶寂寞,作了許多詩歌以自傷。

⑴金井:指井欄邊裝飾有浮雕花紋的水井。

⑵珠簾:用珍珠綴成或飾有珍珠的簾子。

⑶熏籠:指宮中取暖的用具,與薰爐配套使用的籠子,作薰香或烘乾之用。一作“金爐”。玉枕:即枕頭。

⑷南宮:指皇帝的居處。一作“宮中”。清漏:漏是古代計時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時辰。清漏指深夜銅壺滴漏之聲。

【翻譯】:在一個井邊梧桐、秋深葉黃、珠簾不卷、夜寒霜重的秋夜,冷宮內的用具都已年久陳舊,色彩黯淡,爐火、燈火微弱。在薰爐旁、玉枕上有一位孤眠的少女,她形孤影單、心境悽清、愁恨難眠,她聽到了從皇帝的居處――南宮傳來的漫長而清晰的漏聲,激起了她無限的怨憤。

【賞析】:這首宮怨詩,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託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

在這個不眠之夜裏,詩中人憂思如潮,愁腸似結,她的滿腔怨情該是傾吐不盡的。這首詩只有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照説,即令字字句句都寫怨情,恐怕還不能寫出她的怨情於萬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寫景上,只留下最後一句寫到人物,而且就在這最後一句中也沒有明寫怨情。這樣寫,乍看象是離開了這首詩所要表現的主題,其實卻在藝術效果上更顯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現了主題。這是因為:前三句雖是寫景,卻並非為寫景而寫景,它們是為最後人物的出場服務的。就通首詩而言,四句詩是融合為一的整體,不論寫景與寫人,都是為托出怨情服務的。

這首詩,題為《秋詞》。它的首句就以井邊梧桐、秋深葉黃點破題,同時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氣氛的作用。它一開頭就把讀者引入一個蕭瑟冷寂的環境之中。次句更以珠簾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時間已是深夜,從而把這一環境描畫得更為淒涼。接下來,詩筆轉向室內。室內可寫的.景物應當很多,而作者只選中了兩件用具。其寫熏籠,是為了進一步烘染深宮寒夜的

環境氣氛;寫玉枕,是使人聯想到牀上不眠之人的孤單。作者還用了“無顏色”三字來形容熏籠、玉枕。這既是實寫,又是虛寫。實寫,一是説明這是一個冷宮,室內的用具都已年久陳舊,色彩黯淡;二是説明時間已到深夜,爐火、燈光都已微弱,周圍物品也顯得黯然失色。虛寫,則不必是器物本身“無顏色”,而是伴對此器物之人的主觀感覺,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寫到這裏,詩中之人已經呼之欲出了。

最後,讀者終於在熏籠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這時,回過頭來看前三句詩,才知道作者是遙遙着筆、逐步收縮的。詩從户外井邊,寫到門户之間的珠簾,再寫到室內的熏籠、牀上的玉枕,從遠到近,句句換景,句句騰挪,把讀者的視線最後引向一點,集中到這位女主角身上。這樣就使人物的出場,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滿而發之效。

在以濃墨重筆點染背景,描畫環境,從而逼出人物後,作者在末句詩中,只以客觀敍述的口氣寫這位女主角正在卧聽宮漏。其表現手法是有案無斷,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見。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點是漏聲,吸引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聲,而作者正是在漏聲上以暗筆來透露怨情、表現主題的。他在漏聲前用了一個“清”字,在漏聲後用了一個“長”字。這是暗示:由於詩中人心境悽清、愁恨難眠,才會感到漏聲悽清,漏聲漫長。同時,這句詩裏還着意指出,所聽到的漏聲是從皇帝的居處--南宮傳來的。這“南宮”兩字在整首詩中是畫龍點睛之筆,它點出了詩中人的怨情所注。這些暗筆的巧妙運用、這一把怨情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寫法,就使詩句更有深度,在篇終處留下了不盡之意、弦外之音。

【閲讀訓練】:

(1)詩題為“秋詞”,作者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麼?(3分)

(2)這首詩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3分)

【參考答案】:

(1)詩中的環境和所抒寫的景象都暗合“秋詞”的要求,井邊梧桐、深秋黃葉、秋夜冷霜、熏籠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氣氛,奠定感情基調。(寫出兩個及以上意象1分,寫出作用2分,本題共3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淒冷的深秋夜景,悽清的漏聲,表達出宮女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單寂寞、悽清黯淡的情懷。(寫出抒情手法1分,寫出景物特點1分,寫出思想感情1分,本題共3分)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3

踩着滿徑的黃葉,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姍姍而來,叩響了季節的門。

它從一片綠裏帶黃的落葉中潛入,驅散夏季的酷熱。它是那高遠澄靜的天空,它是那纖塵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纏綿悱測的雨絲,它是那皎潔無比的滿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餘韻。蛙聲蟲鳴逐漸稀落了,只有寒蟬依然在柳樹上鼓譟着它的樂章。水面殘荷點點,成熟了的蓮蓬開始從夏日的夢中醒來。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漸冷的秋風中延續着青春的美麗。桂花開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發着陣陣幽香。

南飛的雁兒掠過蔚藍的天空,在人們心中劃出秋的痕跡。風漸漸大了起來,捲起乾枯的黃葉,蝴蝶般地飛旋着;彷彿紛紛墜落的音符,裝點着清冷的秋晨。陽光照在蜷縮起來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幾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靜謐的夜晚走進了庭院。早晨起來,屋頂上,草地上,到處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層白氣,為調皮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塊一展畫技的地方。時不時地落些秋雨,細細的,綿綿的,那縹緲的遊絲蒙着遊子的心。“一陣秋雨一陣涼”,一天天地,秋向深處走去,奏響了冬的序曲。

菊花卻在這寒風中笑着,鬧着,舞動着絢麗的花瓣,有的若綠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纖纖,清淡疏朗,儀態萬方……,它們各展其貌,熱熱鬧鬧地打扮着秋天。楓樹也擎起了火炬,層林盡染,漫山紅遍,那火熱的色彩點燃了生命,也點燃了秋天。松柏翠綠依舊,沉穩地微笑着,注視着這並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離秋最遠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來了使者,參加秋的盛會。瞧,春天播種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為收穫。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飽滿碩大的果實,無一不在向人們炫耀着這個流光溢彩的季節。在秋風裏,豐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對於充滿熱情的人來説,是個美麗可愛的時節。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個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熱情。

隨着落葉飄逝的每一個秋天,都為熱愛它的人們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禮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過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繪,抒發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懷。(2分)

2、説説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及作用(6分)

(1)這從一片綠裏帶黃的落葉中潛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飛的雁兒掠過蔚藍的天空,在人們心中劃出秋的痕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縹緲的遊絲迷濛着遊子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霜花在靜謐的夜晚走進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處走去”兩句中加點詞語能否調換,為什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説“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個性”,請找出文中原句來具體闡釋。(4分)

“兼容四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秋天美好景物熱愛秋天、讚美秋天

2、

(1)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覺來到的情狀。

(2)形象地寫出雁兒南飛時的思鄉之情。

3、不能。從內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動了,故形成的過程用“走進”表示;“秋向深處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濃起來,用“走去”可準確地寫出發展變化的情態。

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餘韻;(秋略);秋向深處走去,奏響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來了使者。

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熱情。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4

【原文】:

千秋歲①

秦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②會,鷺③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註釋】:

①千秋歲:名。此詞作於詞人被貶處州時。②西池:汴京(開封)金明池。③鷺:兩種鳥,這裏借指同遊的同僚、朋友。

紹聖元年(1094年),秦觀因元黨禍,貶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論增損《神宗實錄》,中途改貶監處州酒税,此詞作於處州任上;②西池會:元七年三月上巳,詔賜館閣花酒,遊金明池,瓊林苑,與僚友西池宴集賦詩唱和

【翻譯】

淺淺春寒,從溪水邊、城郭旁悄一悄地溜走了。花影搖曳,鶯聲嚦嚦。因人在外地漂零,不能在一起喝酒,彼此相思,衣帶也寬鬆了。所等之人遲遲不來,同自己相對的只有黃昏天邊的碧雲。一憶往昔汴京金明池相會,同僚們一塊乘車出遊。握手言觀處,今日還有誰在?回到皇帝身邊的好夢破滅了,一照鏡子才發現容顏漸老。好的光景不再,官僚們的愁苦如海深

【賞析】

該詞一起句就標明瞭作者身處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水邊沙外”。地點:棲霞寺外的沙洲上,甌江邊,面對青田縣城(後文再作補敍)。時間:暮春季節。以“外”字連帶“城郭”,正是“城郭輕寒退”的時候。城郭:孟子曰,“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如青田水南村,石郭、平堰(平演)、西門外、後山等周邊地區。這裏已是綠意盎然。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論水邊沙外還是內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氣息。“春寒退”,春天即將歸去。這種戀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詞人惆悵失意的感情流露。“花影亂,鶯聲碎”,寫“花影”,可見陽光明媚;寫“鶯聲”,可見境界清幽。“花影”、“鶯聲”相互照應,應是一派明柔春景,加上“亂”、“碎”二字,聯繫上文的惆悵之情和下文的“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兩句看,則亂者情也,碎者心也。春光雖好,但已入暮,身世如斯,怎不令人心碎意亂。這就自然地引起“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的懷人之情。“飄零”是説自己遭受貶謫,“酒盞”是指與朋輩把酒共話。一個“疏”字,寫出詞人仕途坎坷,半生飄零,因而久已未和好友同遊共飲、談詩論政了。對這種友情的無盡相思,使人衣帶漸寬身漸瘦。“離別寬衣帶”所説的“離別”,不是普通的離別,而是因政治原由各遭貶謫,天各一方,前途未卜的離別,所以其痛苦更甚。“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詞人明知相見不易,卻又無時不產生強烈的願望。但翹首遠望,昔日摯友又在何處呢?看到的只是在寂寂暮色中漸漸聚合的天空碧雲。思念、失望、孤寂、苦惱,在“人不見”、“空相對”裏得到深刻地表露。

下片“憶昔西池會,鷺同飛蓋”兩句,這裏的“西池”,即指金明池;“鷺”是兩種鳥名,因其飛行有序,故常用以喻班行有序的朝官;“蓋”,車蓋,指車。這兩句是追憶當年與同僚友好,飛車赴會的盛況。這次盛會,參加者三十六人,皆當時名公文人,他們縱談闊論,宴飲暢遊,從早至晚,極盡歡娛。但,俱往矣!如今朋輩星散,各貶他鄉,撫今追昔,不能不使詞人發出“攜手處,今誰在?”的悽愴悲呼。“日邊清夢斷”,“日邊”指帝京,詞人越是憶念昔年帝京攜手共遊舊事,越意識到既往之日不可復回。本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願望,往往可在夢中尋求,但是“清夢斷”,詞人清醒地認識到重返帝京、舊友重聚已不可能。這種不滿當前流離生活又深知前途無望的雙重感情,使詞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而憔悴衰老,以至“鏡裏朱顏改”。難怪孔毅甫見“鏡裏朱顏改”一句時,驚道:“少遊盛年,何為悲愴如此。”“春去也”呼應開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現得更沉重,無限悽楚哀怨的情思溢於詞表;而“飛紅萬點愁如海”,以落花飄零襯愁情,其悲愴絕望的心情更令讀者驚心,以海喻愁乃詞人內心深處的斷腸淚凝聚而成。

此詞為懷念友人而作,更沁透着詞人貶謫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上片主要寫離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則撫今追昔道出瞭如海愁情。在語言上不脱清麗俊逸本色,雖有仿用前人詩詞語意之處,但卻自成格調,情韻天然。

【閲讀訓練】

1.詞的開頭四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請簡要描述。這四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5分)

2.“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是傳頌千古的名句,請結合全詞內容對其表現手法進行賞析。(6分)

3、“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一句中“亂”和“碎”,用詞極為工緻,“亂”寫出了花的;“碎”寫出了鶯聲的。

4、近人夏閏庵雲:“此詞以‘愁如海’一語生色,全體皆振,乃所謂警句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如海之愁”有哪些內涵?

5、有人説,“花影亂,鶯聲碎”一句中“亂”和“碎”用詞極為工緻,請談談你的看法。(4分)

6、秦觀朋友孔毅甫讀到“鏡裏朱顏改”之句時驚呼:“少遊盛年,何為言語悲愴如此?”請結合下闋簡要賞析秦觀是如何表達這種心情的'?(5分)

【參考答案】:

1、淺淺的春寒從溪水邊、城郭旁消退了,天氣轉暖,花影搖曳,鶯聲盈耳,一派熱鬧的城郊暮春風光。(2分)這四句寫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動的時令、地點。(1分)以樂景襯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2分)

2、“春去也”運用雙關。一聲浩歎,不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時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將一去不復返,可謂一語雙關,言簡意深。“飛紅萬點愁如海”運用了借代、、誇張的手法。“飛紅萬點”生動地寫出了暮春時節落英繽紛的景象,畫面悽美,令人傷感;“愁如海”新奇,以深不可測、茫無邊際的大海寫出了詞人愁之深、愁之廣,這愁既有傷春之愁、年華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兩種手法,並作分析即可。6分。)

3、“亂”字寫出花的紛繁、搖曳;“碎”字寫出鶯聲的清脆、雜亂。

4、“飄零疏酒盞”一句,他鄉逢春,因景生情,親友離別,產生飄零憔悴之愁;“憶昔西池會”一句,撫今追昔,政治風雲變幻,同僚好友多被貶謫,天各一方,有憶念故人之愁;“日邊清夢斷”一句,青春年華消逝,政治理想破滅,有抱負難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時節,落紅無數,感歎歲月流逝,良時難再,有惜春傷己之愁。

5.“亂”字寫出花的紛繁、搖曳;“碎”寫出鶯聲的間關、雜亂,形象生動,描寫精當。(2分)眼前“花影亂”,耳邊“鶯聲碎”,“亂”、“碎”實際是寫失意飄零的詞人內心的煩亂,以樂景寫哀情,給人悽迷之感。(2分)

6、虛實結合,回憶過去,感慨今天的遭遇坎坷,詞人兩次被貶,遭受了沉重的挫折和打擊,他自覺再也沒有伸展抱負的機會了。“日邊清夢斷”,可見他對朝廷不敢抱有幻想了;朱顏改,指青春年華消逝,寓政治理想破滅,飄泊憔悴之歎。(3分)運用的,將飛紅比喻成海,不滿當前流離生活又深知前途無望的雙重感情,使詞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而憔悴愁苦。孔毅甫理解這種感傷所以要驚呼。(2分)(答借景抒情也可給分)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5

【原文】:

長安秋望

趙嘏

雲霧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註釋】:

⑴雲物:即天上飄拂的雲霧。悽清:指秋天到來後的那種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蕭索之意。清,一作“涼”。拂曙:拂曉,天要亮還未亮的時候。流:指移動。

⑵漢家宮闕:指唐朝的宮殿。動高秋:形容宮殿高聳,好像觸動高高的秋空。

⑶殘星,天將亮時的星星。雁橫塞:因為是深秋,所以長空有飛越關塞的北雁經過。橫,渡、越過。塞,關塞。

⑷紫豔:豔麗的紫色,菊花的色澤。籬:籬笆。

⑸紅衣:指紅色蓮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塊陸地。

⑹鱸魚正美:西晉張翰,吳(治今江蘇蘇州)人。齊王司馬字湊保撾笏韭磯苻頡Tぶ韭捉埽忠蚯鋟縉穡肽罟氏緄牟溯歡視汶詰拿牢叮閆倩丶搖2瘓茫韭墜槐簧薄

⑺南冠:楚冠。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稱楚冠為南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間之日:‘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後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戰俘。

【翻譯】:一、

拂曉的雲與攀在漫天遊動,樓台殿閣高高聳立觸天空。

殘星點點大雁南飛越關塞,悠揚笛聲裏我只身倚樓中,豔縈的菊花靜靜地吐芳幽,紅紅的蓮花落瓣憂心忡仲。

可惜鱸魚正美回也回不去,頭戴楚冠學着囚徒把數充。

二、

灰濛濛的雲霧夾帶着寒意天剛剛亮,宮殿四周開始呈現出深秋的景色。稀疏的晨星伴隨着從邊塞上橫空而來的大雁,憑樓眺望忽聞笛聲引起無限鄉愁。籬笆旁紫色豔麗的菊花欲開未開,十分靜謐,池沼裏蓮花花瓣已凋謝。故鄉鱸魚正鮮美而我卻不歸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學楚囚?

【賞析】:

《長安秋望》是唐代詩人趙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通過詩人望中的所見,寫秋風中夜間長安景象,並寄離着詩人思鄉的深遠情懷。詩的前四句寫詩人秋曉遠望之所見與感受。頸聯寫景,烘托出秋日悽清的氣氛。末兩句寫歸思,通過“蓴鱸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發自己欲歸而不得的苦悶心情。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的心情。

首聯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遠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濛而壯闊。詩中“悽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淒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抑鬱的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徵的景緻;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詩人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覓聲望去,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杆吹奏橫笛。笛聲悠揚、哀怨,是在慨歎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據《唐詩記事》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聯讚歎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

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豔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閒雅靜穆;水塘裏面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脱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愁容滿面。紫菊半開,紅蓮凋零,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於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郁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枯荷,追憶往日那紅豔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閒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採菊東籬下”的陶靖節,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於此吧?

上面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景,無不觸發着詩人孤獨悵惘的愁緒;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流逝由暗而明的變遷。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果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平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悽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閲讀訓練】:

(1)這首詩歌的頷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讚歎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請你就頷聯某一方面的藝術特點做簡要析。

(2)詩中的“紫豔半開籬菊靜”一句,寄託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並請簡要列舉你的理由。

(3)請賞析頸聯“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4分)

(4)請結合全詩分析“悽清”二字的作用。(4分)

(5)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意境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寫景的妙處。(6分)

(6)請結合“籬菊”“渚蓮”“鱸魚”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5分)

(7)頷聯在景物描寫方面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試簡要分析。(5分)

(8)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有關詩句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⑴①動靜結合,天空中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着欄杆。“雁橫塞”這是動景,“人倚樓”這是靜景,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

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着欄杆,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情與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過廖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聽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饒有情韻,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

④引發聯想,韻味清遠。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怨,讓人聯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歎,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的情思,那長笛一聲引發無窮的`聯想,使聞者黯然神傷。

(對藝術特點的概括2分,結合詩歌做具體賞析2分。意思對即可。)

(2)寄託了詩人思鄉歸隱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兩點即可:

㈠寓情於景。籬菊的意象與詩中的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歸隱的情緒。

①籬菊的意象,令人憶起“採菊東籬下”的陶潛,寄託的是歸隱三徑之心。

②詩中把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的情緒。

㈡尾聯借用典以明主旨,寫家鄉鱸魚正美,我不歸去,卻如囚徒般羈留長安,甚是無謂,表示的是歸隱事不宜遲的決心,籬菊的意象與之相和諧。

(3)竹籬旁邊紫豔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閒雅靜穆;水塘裏面的蓮花,朵朵紅衣脱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2分)詩人運用與擬人的手法,抒發好景無常的傷感,表達了歸隱之心。(2分)

(4)詩中“悽清”二字,表面上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襯托出了心境的淒涼。(2分)“悽清”二字緊扣題目,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統領全篇。(2分)

(5)從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吹笛之人,營造了一幅悽清的畫面,烘托出內心的悲涼之情。從手法上看:①視覺和聽覺多角度寫:“殘星幾點”“雁橫塞”“人倚樓”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②動靜結合:“雁橫塞”是動態,“殘星”“人倚樓”是靜態。(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遠近視角變化”“詩中有畫”等酌情給分)

(6)竹籬旁邊紫豔的菊花,閒雅靜穆;水塘裏面的蓮花,紅衣脱落,枯荷敗葉,滿面愁容;家鄉的鱸魚正美。詩人以靜賦“菊”,以“愁”狀蓮,移情於物,融情於景,“鱸魚正美”引用典故,表達了詩人的故園之思和歸隱之意。(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

(7)景物描寫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頗見匠心。(2分)“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3分)

(8)本詩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2分)尾聯連用兩個典故來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上句用西晉張翰的典故,表達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4分)(結合其它詩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適當給分)。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6

可愛的秋娃娃

秋娃娃揮舞着彩筆來了,

它淘氣地一畫,大地神奇地變了顏色。

一片片樹葉黃了,一個個果子熟了。

稻子一片金燦燦,

五彩的秋菊樂得笑開了懷。

秋娃娃,多呆會兒好嗎?

我多想把這些美妙的景象永遠留住,

可是來不及了,因為冬姐姐馬上就要來了。

那麼,再見吧,秋娃娃,

咱們明年再相會!

1、文章共有()句話。

2、量詞填空:

一()樹葉一()工匠

一()筷子一()牛皮

一()大衣一()水珠

3、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秋娃娃()的稻子

()的景象()的冬姐姐

4、秋天,除了()的稻子,()的樹葉,()的秋菊,還有()的`楓葉,()的棉花。

5、為什麼我不能把這些美妙的景象留住?()

A因為冬姐姐馬上就要來了

B因為秋娃娃太淘氣了

6、在短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詞語:

頑皮--()美好--()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7

酒樓秋望

(宋)華嶽

西風吹客上闌干,萬里無雲宇宙寬。

秋水碧連天一色,暮霞紅映日三竿。

花搖舞帽枝尤軟,酒入詩腸句不寒。

古往今來多少恨,一時收拾付杯盤。

【註釋】:

【翻譯】:

西風把客人吹到酒樓的欄杆邊上,天上沒有一片雲彩,讓人感覺宇宙格外遼闊.

秋水和遠天連在一起,顏色也都是碧藍的;傍晚的霞光,映照着即將落下去的太陽,一片鮮紅.

鮮花隨風搖擺,好像人在舞動着帽子,枝條顯得格外柔軟;詩人的腸中,喝下了熱酒,吟出來的詩句也不那麼寒冷、蕭瑟了.

從古到今,留下了多少遺憾的情感,都把它們收拾起來,放到酒杯和菜盤裏吧!

【賞析】

本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一、色彩映襯。碧色的秋水、天空與紅色的.晚霞、落日相互映襯,烘托出闊遠、絢爛的意境,藉以反襯詩人在三四聯中流露出來的悲情。二、白描。點出“秋水”“ 天”“ 暮霞”“ 日”的意象,不加渲染,卻烘托出闊遠、絢爛的意境,藉以反襯詩人在三四聯中流露出來的悲情。三、對偶。“秋水”“ 暮霞”相對,“碧”“ 紅”相對,“連天一色”“映日三竿”相對,烘托出闊遠、絢爛的意境,藉以反襯詩人在三四聯中流露出來的悲情。

【閲讀訓練】:

(1)前兩聯描寫了哪些意象,勾勒了怎樣的意境?(3分)

(2)頸聯中“搖”“軟”二字用得妙,請結合尾聯簡析其表達效果。(4分)

(3).本詩頷聯精妙,請簡要分析。(5分)

(4).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抒情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前兩聯描寫了西風、遠天、秋水、暮霞、紅日等意象(1分),勾勒出天朗氣清、遼闊浩遠、水天一碧、生氣盎然的意境。(2分)

(2)“搖”:寫花枝隨風搖擺,好像人在舞動着帽子;“軟”寫枝條如腰肢般格外柔軟。(1分)“搖”“軟”二字融花與舞為一體,寫出了婀娜神態和旖旎風光,(1分)“以樂景寫哀情”,(1分)歌舞之軟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襯托出詩人感時憂國之心情。(1分)

(3).①俯視、仰視相結合(或空間層次由低到高)。詩人先寫秋水碧波盪漾,再寫映日紅霞,由低到高,層次分明。(2分)②色彩鮮明豔麗。以“碧”“紅”二字分別描繪秋水、雲霞之色,使畫面色彩鮮明豔麗,富有美感。(2分)③以樂景寫哀情,表達詩人內心的愁苦之情。(1分)

(4). ①尾聯充分表達了詩人報國無路(或山河破碎、收復無望)的無奈與憂憤之情。(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將個人感情融入古往今來的歷史之中,拓寬了情感的深度和廣度。(2分)③後半句運用反語的手法,寫詩人表面上姑且將心中的憂憤之情交付給菜盤和酒杯,實則是憤激之語,感情更加激越。(2分)

《秋》閲讀訓練附答案8

【原文】:

千秋歲引

秋景

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它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着。

【註釋】:

此詞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敗後的晚年作品。

楚颱風:典出宋玉《風賦》,楚王遊於蘭台,有風然而颯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

庾樓月:典出《世説新語容止》,庾亮在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樓賞月,據胡牀詠謔。④擔閣:耽擱。

砧(zhēn):搗衣石。

畫角:古代軍中樂器。

“楚颱風”:三句:楚颱風:楚襄王蘭台上的風。出自宋玉《風賦》。庾樓月:庾亮南樓上的月,出自《世説新語》。三句比喻清風明月依舊。

“當初”二句:漫:徒然,白白地。華表:又名誹謗木,立於殿堂前。秦樓:代指女子居住處。二句是説自己當初白白地提了那麼多有關國家政治方面的意見結果耽誤了本可以盡情享受的美好時光。

夢闌:夢醒。

【翻譯】:

傳入旅舍的搗衣聲,應和着孤城城頭的畫角,一片秋聲在廣闊的天地間迴盪。歸去的燕子向東從海上飛走,南來的大雁自空中落下,棲息在沙灘上。這兒有楚王攜宋玉遊蘭台時感受到的愜意的涼風,有庾亮與殷浩輩在南樓吟詠戲謔時的大好月色,清風明月的景象,還都與當年一樣。

真是無可奈何啊!我被那微不足道的名利所羈縛,又被那難以割捨的感情所耽擱,可惜那些風流韻事都被丟到一邊了。當初徒然許下功成身退時,要去求仙訪道,瀟瀟度日的諾言。到如今,反誤了我與佳人的秦樓約會。當睡夢覺來時、酒醉清醒後,我細細地思量着這一切。

【賞析】:

《千秋歲引?秋景》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晚年所填的一首詞。全詞兩闋,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上闋突出了金陵秋色,以燕來雁去,風滿月樓,古城寥廓,思緒萬千,引出下闋。下闋總共表達了兩層意思,即以身在官場為引子,抒發個人情懷。

此詞的創作年代不詳,但從詞的情調來看,很可能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敗、退居金陵後的晚年作品,因為它沒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沒有《浪淘沙令》的躊躇滿志。全詞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情真心切、惻惻動人、空靈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積極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發了功名誤身、及時退隱的的慨歎。

上片以寫景為主,像是一篇悽清哀婉的秋聲賦,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雋的秋光圖。旅舍客館本已令羈身異鄉的客子心中抑鬱,而砧上的搗衣之聲表明天時漸寒,已是“寒衣處處催刀尺”的時分了。古人有秋夜搗衣、遠寄邊人的習俗,因而寒砧上的搗衣之聲便成了離愁別恨的象徵。“孤城畫角”則是以城頭角聲來狀秋聲蕭條。畫角是古代軍中的樂器,其音哀厲清越,高亢動人,詩人筆下常作為悲涼之聲來描寫。

“孤城畫角”四字便喚起了人們對空曠寥闊的異鄉秋色的聯想。下面接着説:“一派秋聲入寥廓”,“一派”本應修飾秋色、秋景,而藉以形容秋聲,正道出了秋聲的悠遠哀長,給人以空間的廣度感,“入廖廓”的“入”字更將無形的聲音寫活了。開頭三句以極凝練的筆墨繪寫秋聲,而且純然是人為的聲響,並非是單純的自然聲氣。

下兩句主要寫作者目之所見。燕子東歸,大雁南飛,都是秋日尋常景物,而燕子飛往那蒼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別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詞人久客異鄉、身不由己的思緒,於是很自然地過度到下面兩句的憶舊。

“楚颱風”用典。宋玉《風賦》中説:楚王遊於蘭台,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庚樓月”亦用典。《世説新語?容止》中説:庚亮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樓賞月,據胡牀詠謔。這裏以清風明月指昔日遊賞之快,而於“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對於往日的歡情與佳景未嘗一刻忘懷。

下片即景抒懷,説的是:無奈名韁利鎖,縛人手腳;世情俗態,耽擱了自的生活。風流之事可惜總被拋一邊。“當初”以下便從“風流”二字鋪展開去,説當初與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約私諾,然終於辜負紅顏,未能兑現當時的期約。“華表語”用了《搜神後記》中的故事:遼東人丁令威學仙得道,化鶴歸來,落城門華表柱上,唱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廓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 這裏的“華表語”就指“去家來歸”云云。“秦樓”本指婦女的居處,漢東府《陌上桑》中説:“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樓即為美貌堅貞的女子羅敷的居處。李白的《憶秦娥》中説:“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也以秦樓為思婦傷別之處,因而此處的“秦樓約”顯系男女私約。這裏王安石表面上寫的是思念昔日歡會,空負情人期約,其實是藉以抒發自己對政治的`厭倦之情、對無羈無絆生活的留戀與嚮往。因而這幾句可視為美人香草式的比興,其意義遠一般的懷戀舊情之名,故《蓼園詞選》中説此詞“意致清迥,翛然有出塵之想。”詞意至此也已發揮殆盡,然末尾三句又宕開一筆作結,説夢迴酒醒的時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夢和酒,令人渾渾噩噩,暫時忘卻了心頭的煩亂,然而夢終究要做完,酒也有醒時。一旦夢迴酒醒,那憂思離恨豈不是更深地噬人心胸嗎?這裏的夢和酒也不單純是指實的夢和酒。人生本是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上説只有從夢中醒來的人才知道原先是夢。而世情渾沌,眾人皆醉,只有備受艱苦如屈原才自知獨醒。因而,此處的“夢闌酒醒”正可視為作者歷盡滄桑後的憣然反悟。

作為一代風雲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並未擺脱舊時知識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兩者中間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執拗果斷著稱於史冊;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渦中也時時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誤身的感慨。這首小詞便是他後一方面思想的表露。無怪明代的楊慎説:“荊公此詞,大有感慨,大有見道語。既勘破乃爾,何執拗新法,剷除正人哉?”(《詞品》)楊慎對王安石政治上的評價未必得當,但以此詞為表現了作者思想中與熱衷政治相反的另一個側面,卻還是頗有見地的。

【閲讀訓練】:

一、

(1)這首詞藴含着豐富的情感,請簡要概括其中兩種。

(2)這首詞采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結合詞的內容,指出其中兩種並作具體分析

(3)本詞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請對此加以概括。

(4)本詞表達了詞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聯繫全詞作簡要分析。

二、

1.這首詞借寫秋景以抒發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寫出了秋的什麼特色?請結合詞的上片談談。

2.全詞隱含着作者的一種什麼想法和情感呢?哪一句詞最能顯示呢?

【參考答案】

(1) 這首詞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宦遊思鄉的悲涼;②對自由自在生活的懷念;③韁利鎖,縛人手腳;世情俗態,耽擱了自由生活的感慨。

(2)①融情於景,借景抒情。上片以寫景為主,像是一篇悽清哀婉的秋聲賦,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雋的秋光圖。旅舍客館本已令羈身異鄉的客子心中抑鬱,而砧上的搗衣之聲表明天時漸寒,已是“寒衣處處催刀尺”的時分了。 “孤城畫角”則是以城頭角聲來狀秋聲蕭條。

②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孤城畫角”喚起了人們對空曠寥闊的異鄉秋色的聯想。下面接着説:“一派秋聲入寥廓”,“一派”本應修飾秋色、秋景,而藉以形容秋聲,正道出了秋聲的悠遠哀長,也能給人以空間的廣度感,燕子東歸,大雁南飛,都是秋日尋常景物,而燕子飛往那蒼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別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詞人久客異鄉、身不由己的思緒。

③用典。“楚颱風”用典。宋玉《風賦》中説:楚王遊於蘭台,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庾樓月”亦用典。《世説新語·容止》中説:庾亮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樓賞月,據胡牀詠謔。這裏以清風明月指昔日遊賞之快,而於“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對於往日的歡情與佳景未嘗一刻忘懷。

④直抒胸臆。下片以議論的方式表達了為功名利祿所縛、失去自由隨心生活的無奈,有對生活的頓悟,對宦遊生活的追悔之意。

(3)上片借“角聲”“燕”“雁”等意象,描寫了一幅悽清、冷寂、哀傷的秋光圖。

(4)①久客異鄉、思盼歸家但又身不由己的思緒。旅舍客館令羈身異鄉的客子心中抑鬱,砧上的搗衣之聲成了離愁別恨的象徵,“角聲”“燕”“雁”都寓有久別歸家之意。②倦意官場(或被名利所縛)。“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名韁利鎖,縛人手腳,世情俗態,耽擱自在生活。③借對昔日歡會、空負情人期約的描寫,表達對無拘無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戀與嚮往之情。其深層藉以抒發自己對政治的厭倦之情。④歷經滄桑後欲寄情山水(或:心歸自然)而不得的痛苦之情。欲在景中寄託情感而不得。

二、

1.這首詞借寫秋景以抒愁情。上片寫秋天寥廓,秋聲悲切,秋鳥分開,秋風寒冷,秋月淒涼,一派悲秋景象。

2.作者自白為名利世情所束縛耽擱,而虛度了多少歡娛安樂,深感後悔,大有退隱追仙之想,實際上是作者政治上失意時的一種厭倦和愁怨的表露。最能顯示的句子是:“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