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幼兒園説課稿合集10篇

來源:文書谷 1.7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説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幼兒園説課稿合集10篇

幼兒園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

抽到這個活動內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發生在我們班裏的一件事情,我讓幼兒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佈置我們的自然角,幼兒興致特別高,第二天紛紛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綠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飯的時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靜的吃飯,東北角上的幾個小朋友卻在爭論不休,我走過去詢問才知道,他們在爭論一個問題:豆芽是不是豆子變來的?如果是,那麼硬梆梆的豆子怎麼能長出牙來呢?當時吃完飯後,幼兒也曾就這個問題討論過,而且還爭得面紅耳赤。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能力不斷提高,他們不僅僅滿足老師所告訴的,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目前,我們班幼兒有植物種子發芽的經驗,我打算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豆芽作為探索的對象,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通過開展活動“生豆芽”,讓幼兒更直觀、形象的瞭解豆子如何生根發芽,他們的生長與水、陽光存在什麼關係,更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根據新《綱要》精神,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我確定這次活動的目標為:

1、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2、幫助幼兒學習簡單的植物實驗的方法和技能。

3、啟發幼兒探索豆子生根發芽與水、陽光的關係。

這三個目標中藴含了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X,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打算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上,於是,在活動開始前,我要為每個幼兒準備好實驗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導幼兒泡豆子,讓幼兒親自參加探究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發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欲X。而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引導幼兒自己觀察豆子發芽的情況,並做好記錄,然後我和幼兒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發芽情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使活動重點、難點得以有效突破。本活動的難點是:啟發幼兒探索豆子生根、發芽與水和陽光的關係,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對比試驗:兩個杯子裏分別放幾粒豆子,其中一個杯子放水沒過豆子,另一個杯子不放水,2天后請幼兒觀察,從而得出結論:豆子生根發芽需要水。

2、對比實驗:兩個杯子裏分別放上豆芽,其中一個杯子在黑洞洞的紙盒裏,另一個杯子放在陽台上,1天后觀察,從而得出結論:豆子生根發芽後繼續生長需要陽光。

為了完成以上教育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一)、環境創設,與區域相結合

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的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我整合區域活動,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在區域中準備:科學區:投放杯子,豆子,水盆,海綿等,圖書區:投放有關生豆芽的圖書和圖片。

(二)、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種子發芽的知識經驗

(三)、物質準備:

1、黃豆,綠豆,香豆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的杯子,紗布和海綿 ,紙箱子,兩個大盆。

2、提前2天與幼兒一起泡豆子,並做觀察記錄。

3、將兩盆豆芽提前2天分別放在黑紙盒和陽台上,

4、關於生豆芽的課件。

這些準備活動,一是為幼兒創設探究活動環境,提供可操作材料,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二是在活動中突破難點和重點,完成活動目標。

二、説教法

整個活動中始終體現綱要:即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的原則,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1、實驗法:讓每個幼兒都參與試驗,體驗探究的樂趣。

2、課件演示法:將泡豆子,豆子生根發芽,豆芽變綠等過程製成課件,讓幼兒直觀、生動、系統、全面的瞭解生豆芽的全過程。

3、觀察法:在實驗中,引導幼兒觀察,並做好觀察記錄。

這些方法的運用,將克服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讓幼兒通過試驗,觀察,通過生動形象的課件,在快樂中習得知識,獲得經驗。

本次活動採用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關注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都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樂於探究的科學習慣。

三、説學法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要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結合本次活動的特點,我採用:1、實驗探究法:讓每個幼兒都能親自動手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

2、觀察法: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幼兒親自護理自己的豆芽,隨時觀察豆子生根發芽的情況,並用繪畫或符號作記錄。

3、歸納法:幼兒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試驗得出的結論

這些方法的運用,幼兒能夠用眼睛看,用嘴巴交流,用耳朵聽,用大腦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完成活動目標。

四、説活動程序

(一)、觀察泡過的豆子 (6分鐘)

問題:1、這兩盆豆子有什麼不同?

2、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結論:有水的那盆豆子發芽,豆子發芽需要水

這一環節,幼兒在活動前就參與實驗,有些幼兒有這方面的經驗儲備,可以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在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二)、觀察放在黑紙盒和陽台上的豆芽 (6分鐘)

問題:1、紙盒的豆芽長的怎麼樣?為什麼?

2、陽台上的豆芽長得怎麼樣?為什麼?

3、這兩盆豆芽為什麼長得不一樣?

結論: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三)、帶幼兒一起分析豆芽的生根發芽情況 (5分鐘)

問題:1、豆子先生根還是先發芽?

2、豆芽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觀看課件:生豆芽 (8分鐘)

問題:豆子生根發芽需要的條件是什麼?

這一環節,生動形象的課件讓幼兒系統的瞭解了豆子生根發芽的全過程,對這一科學知識有個全面感性瞭解,幼兒再結合自己動手泡豆子,觀察豆子生根發芽的情況,還能直觀形象的掌握這一抽象的科學知識。

五、説活動延伸

1、幼兒把自己泡的豆芽放在陽光下,繼續觀察,會發現豆芽變綠,瞭解陽光與植物生長的關係。

2、把豆芽置於真空中,繼續觀察,發現豆芽枯萎致死,瞭解植物生長與空氣的關係。

活動結束了,但活動內容並未結束。幼兒會進一步探究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會越來越濃。

幼兒園説課稿 篇2

目標

●理解故事內容,瞭解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動聽的聲音。

●能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關注、感受周圍好聽的聲音。

準備

●掛圖第7號。

●畫筆和紙。

過程

●欣賞故事。

――教師結合掛圖,完整地講述一遍故事。

――鳥媽媽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長毛狗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小老鼠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

――再次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説説自己的看法。

――你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

――為什麼鳥媽媽、長毛狗、小老鼠的想法跟我們小朋友的想法不同?

――為什麼我們每個小朋友喜歡的聲音也不同?

●製作聲音大書。

――教師將每個幼兒對關於最好聽的聲音的表述記錄在紙上,並畫上簡筆畫,便於幼兒理解。如幼兒説世界上最好聽的是媽媽的笑聲,教師便在記錄旁畫上媽媽的頭像,如幼兒説最好聽地聲音是爸爸打呼嚕的聲音,教師便在記錄旁畫上爸爸的頭像。

――幼兒在屬於自己的那張記錄紙上簡單裝飾。

――訂成一本“最好聽聲音大書”。

建議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愛的聲音,也有喜愛的原因,應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真切感進行富有個性的表達。讓幼兒表達對聲音的喜愛之情將有助於幼兒用“喜愛之心”去關注聲音,關注周圍的一切。

●幼兒平時可翻閲“聲音大書”,看看同伴喜愛的是什麼樣的聲音。

●活動後,可引導幼兒閲讀幼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11―13頁。

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

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呢?

正在孵蛋的鳥媽媽説:“來,把耳朵輕輕地貼在蛋殼上,你會聽到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蛋殼裏有一種“篤篤篤”的聲音。又小又細又清脆。是小鳥啄蛋殼的聲音!鳥媽媽快活地説:“鳥寶寶啄蛋殼的聲音是最好聽的聲音。”

“長毛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

“最好聽的聲音?”長毛狗媽媽自豪地搖搖耳朵:,“那肯定是我兒子的歌聲。”

“汪汪汪!汪汪汪!肉骨頭,噴噴香!”小小長毛狗高興地唱着。

“小老鼠,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

小老鼠四處看了一下,悄悄地説:“最好聽的聲音,當然是貓打呼嚕的'聲音!要是晚上所有的貓都打起呼嚕,那就是我們老鼠最喜歡聽的聲音啦!”

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到底是什麼?

日常活動

●美工活動:擴音喇叭。提供扇形白紙,幼兒嘗試將紙捲攏,並用膠水固定紙邊,製成“喇叭”。對着喇叭説自己想説的話,引導幼兒比較喇叭裏傳出的聲音有什麼不一樣。

●遊戲:不開口的小丑。準備一頂用報紙製成的小丑帽子(有簡單的裝飾),一幼兒戴上帽子,扮演不能説話,只能做動作的小丑由小丑表演動作,其他幼兒根據動作猜測小丑在幹什麼。

●音樂遊戲:我是聲音。學唱歌曲《聲音》(附後),在熟悉曲調後,幼兒把自己想像成歌曲中的角色,如大船、水龍頭、汽車等,隨着音樂表演動作。

●稀奇古怪的聲音。如捂着嘴、捏着鼻子唱歌;吐出舌頭或嘴巴貼在紙上唱歌;吹鼓塑料袋,再拍破的聲音等。感受制造奇怪聲音的樂趣。

●美術活動:會唱歌的大嘴(見《美術》第6頁)。

●美工活動:手風琴(見《紙工》第6頁)。

●語言遊戲:你是錄音機。

――兩名幼兒面對面,其中一人扮演“錄音機”,“錄製”對方的話或歌,一個人説一句話,“錄音機”在按下“按鈕”後,重複這句話。

●數學活動:撕紙條。

――目標:感知物體的長短,能説出“××長”“××短”。

――玩法:請幼兒從長方形紙上撕下兩條不同長短的紙條,引導幼兒先比較自己撕的兩條紙條哪條長哪條短,再與同伴的紙條比較長短。

●提供幼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5頁《影子配對》。

●學念兒歌《小雨點》(附後),感受雨天裏的不同聲音。

小雨點

小雨點,

下呀下,

敲打雨傘,

啪啪啪!

拍拍樹葉,

嚓嚓嚓!

滾到屋頂,

嗒嗒嗒!

落到水裏,

嘩嘩譁!

小小雨點呀,

了不起的音樂家!

幼兒園説課稿 篇3

一、説目標:

本活動既有認知能力的培養,又有情感和動作能力的培養,我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如下: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蘆柑的明顯特徵;2、在操作和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3、知道蘆柑是永春的特產,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這些目標都充分體現了《綱要》中:“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進行操作與探索,體驗活動的樂趣;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培養幼兒初步愛家鄉的情感”的精神。

二、説教材:

永春被譽為“柑桔之鄉”,蘆柑是孩子們所熟悉的、所喜愛的,然而小朋友雖然喜歡吃蘆柑,但對蘆柑的特徵、用途等還不太瞭解,很少有人知道蘆柑是永春的特產。所以,有必要加深小朋友對蘆柑的特徵、用途的瞭解,激發其愛家鄉的情感。升入中班後,我班孩子的動作能力明顯地發展起來,活動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且探索慾望更為強烈。因此,我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科學活動――永春蘆柑。

活動前我帶小朋友到蘆柑園參觀蘆柑的採摘、分果及包裝蘆柑的過程,瞭解公分卡的使用方法感受果農勞動的艱辛。其次,還帶小朋友參觀逢源飲料廠工人制作蘆柑汁的過程,瞭解榨汁機的使用方法。

本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蘆柑的明顯特徵,知道它是永春的特產,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難點是幼兒能根據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大膽地操作和探索。這主要是依據《綱要》中的科學目標而制訂的。

三、説教法:

贊可夫説:“教學法一旦觸及幼兒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的有效作用。”因此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教學法。此教法運用於活動的全過程,我圍繞目標和內容先設置“蘆柑園”的情景,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讓孩子們在這個情境中對蘆柑進行觀察與探索;然後設置包裝廠、飲料廠、設計室、陳皮加工廠等情境,讓他們在這些情境中扮演各種角色進行大膽操作、探索,積極思維。

2、逐步分解法。觀察是認識各種事物的門户,是學習和獲得各種知識的重要途徑。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性,運用逐步分解法可讓幼兒學習正確觀察、探索事物的順序。因此,我在活動的第二個環節逐步引導孩子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探索,培養感知能力,從而由外到內感知蘆柑的特徵,瞭解其用途,這就是本活動的重點。

3、操作教學法。此教法主要運用在“分組活動”中,讓小朋友根據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大膽地操作和探索,這也就是本活動的難點,所以在這個操作環節中我所投放的材料有層次之分,注重個體差異,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適宜的材料。如:“包裝廠”提供公分卡、包裝袋、大透明膠、蘆柑箱等讓小朋友包裝蘆柑;“陳皮加工廠”提供塑料刀、砧板、蘆柑皮等材料讓小朋友製作陳皮,這兩組的操作材料較簡單又容易操作,適用於能力較弱的幼兒。“蘆柑飲料廠”提供榨汁機、乾淨的杯子、筷子和瓶子等材料讓小朋友探索蘆柑汁的製作方法,從而發現用哪種方法制作的果汁更快,更簡便;“小小設計室”提供油畫棒、圖畫紙、漿糊、筷子、毛線等材料讓小朋友設計蘆柑的商標和利用蘆柑皮進行創造活動。這兩組的操作材料有一定的難度,適用於能力強的幼兒。因此,在“分組活動”這個環節中我要給能力弱的幼兒以具體的幫助指導。

4、遊戲法。由於中班的幼兒非常喜歡象徵性遊戲,他們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特定的角色進行活動。因此,在活動中,我讓小朋友扮演各種角色進行操作、探索活動,並通過孩子的操作、探索來達到本活動的目標。

四、説學法:

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活動,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渠道參與法。在活動中我引導孩子通過摘一摘、數一數、排一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説一説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孩子觀察、探索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加深對蘆柑的認識。

2、嘗試法:蒙台梭利認為,“不動手做的孩子是不會知道如何去做的。”因此在分組活動中,我讓孩子通過商量、合作並嘗試多種操作方法,培養孩子的操作能力;發現、創造的能力。

五、説活動過程:

本活動我採用環環相扣的形式進行,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感知探究――操作探索——交流分享——活動延伸

(一)激發興趣。

活動一開始我就為孩子創設了“蘆柑園”的情境,讓孩子消除心理壓力,並運用激欲式設問,“蘆柑豐收了,請小朋友當果農到蘆柑園摘蘆柑,好嗎?”的問話,喚起孩子活動的激情,引發孩子觀察蘆柑的興趣。

(二)感知探究。(採柑活動)

我設計“採柑活動”這個環節,主要目的是落實重點,為難點突破奠定基礎。

我先讓小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自選籃子或推車,快樂地到“蘆柑園”摘蘆柑;接着讓孩子們摘數一數自己摘的蘆柑的數量,並鼓勵孩子將採下的蘆柑,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然後運用逐步分解法,逐步引導幼兒通過看、摸、聞、嘗等多種感官,從外到內瞭解蘆柑的特徵和用途,並豐富有關的詞彙(如:橙黃、扁圓、一瓣又一瓣)。最後,通過集中提問的形式,讓幼兒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探究結果,從而加深孩子參蘆柑的認識。

(三)操作探索。(分組活動)

小朋友在感知蘆柑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想要進一步探究蘆柑的用途。因此,我就立足於幼兒的自我服務領域,為孩子創設體驗成功的多種機會-------分組活動,讓小朋友扮演包裝工包裝蘆柑;扮演設計師設計蘆柑的商標並用蘆柑皮進行創造活動;扮演飲料廠、陳皮加工廠的工人制作蘆柑飲料和陳皮。這個環節是本活動的難點,在分組活動前我言簡意賅地向孩子交待清楚任務和要求。活動時我做好活動的支持者和孩子探索的指導者,重點指導能力強的幼兒探索製作蘆柑飲料最快、最簡便的方法,或用蘆柑皮進行創造活動;指導能力弱的幼兒鞏固切蘆柑皮及包裝蘆柑的技能。

(四)交流分享。(分享活動)

近幾年來,從我園的省級教研課題《幼兒自我服務中的成功體驗探究》到現在的《幼兒交流活動中的成功體驗探究》的不斷延伸與拓展,我們都有目的地將“成功體驗”有機滲透到所組織的活動中,這也是貫徹《綱要》的精神所在。因此,我設計了“分享活動”這一環節,讓小朋友在分組活動後進行集中交流,再現其探索過程,從而感受成功體驗。在小朋友交流了操作經驗以後,我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學習社會交往技能――與人分享,我請他們與小班幼兒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蘆柑汁或蘆柑;並將打包的蘆柑送到敬老院,激發孩子尊老愛幼的情感。

(五)活動延伸:

為了讓小朋友進一步體驗勞動的艱辛,我設計了此延伸活動:指導孩子將蘆柑皮涼、曬,並將曬乾的皮送到製藥廠。

幼兒園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着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鍊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着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説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於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説教法:

1、 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區:放置製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 閲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 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説學法: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鹹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説過程:

活動一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着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歎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着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説出來。

活動二 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瞭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

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麼,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於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於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矇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於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着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 粽子香袋

目標: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 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粽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粽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麼漂亮。”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樑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説很漂亮的家長 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着大人蔘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説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動四 長命縷

目標:

1、 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瞭解。

2、 學習搓線的技巧。

幼兒反映:

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準備一批製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着跳起了舞。

六、活動效果與反思

首先,幼兒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通過談話“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摺紙“粽子香袋”、毛線編制“長命縷”、積塑搭建“龍舟”以及家長們共同參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動手能力,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

其次,家長們在活動中也非常的配合,紛紛拿來了香袋、菖蒲等端午節特有的物品,還特地請假來參加包粽子的活動,使活動的開展很順利。

幼兒園説課稿 篇5

一、説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的視野”,幼兒園數學教育不是為純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種以幼兒生活為特徵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幼兒的生活來開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牀,常有孩子把鞋子、襪子拿錯、穿反。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鞋子、襪子、鞋墊為活動材料的《找朋友》數學活動,引導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上關注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的不同,進行配對。在遊戲中自然滲透數學的概念,達到“玩中學,玩中教”的目的。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對活動起着導向性作用,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體目標是:

1、認識目標:

(1)、初步形成“雙”的概念,知道一雙有兩隻。

(2)、能按鞋子、襪子、鞋墊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標:體驗與教師、同伴遊戲的快樂;初步感受改編兒歌的樂趣,從而激發幼兒的求知慾。

三、説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活動準備是服務於活動目標,同時幼兒是通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在幼兒操作的材料上,我選擇了孩子們熟悉的鞋子、襪子和鞋墊。這些物品讓小班孩子具有親切感,願意去動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師共同探索。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鞋子、襪子、鞋墊各人手一份、鞋架一個、夾子若干、玩具小熊一隻。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設計有情節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積極參與,能自然而然的轉換活動場所,銜接下一個活動環節。知識準備是已學的兒歌《襪子歌》

四、説教學方法、重點

(一)這是一次數學配對活動,其中有機整合了語言領域的兒歌改編活動,但教學仍以配對遊戲教育為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幼兒認識、形成“雙”的概念和正確為鞋子、襪子、鞋墊正確配對這一環節上。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幼兒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對生活和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等特點。我選擇了利用遊戲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在“找朋友”裏面,以幼兒為主體,我通過操作法、遊戲法和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二)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採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讓幼兒為鞋子、襪子、鞋墊配對,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雙”的概念

2、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

説課的要素及特點

1.説課的要素

説課者、聽説課者、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説課的教材(包括教師自己設計的教學內容),是構成説課的四個基本要素。另外,切實可行的教具也是輔助要素。

2.説課的基本特點

(1)理論性

不但要求教師説出“教什麼”和“怎樣教”,更要求説清楚“為什麼這樣教”。這個“為什麼這樣教”,就是“説理”,它使得説課十分必然地帶上了很強的理論性。因為要對“為什麼這樣教”作出解釋,教師就必須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等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去闡明內中的道理。

(2)合理性

説課中的教學環節設計,必須要符合教學實際。也就是説,不僅要能説出來,而且要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實施。無論是對教材的分析處理,還是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創新,無論是對教學手段的篩選應用,還是對評價手段的探究實踐等,都必須説出合理的依據,擺出充分的理由。

(3)綜合性

説課需要説課者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手段、教學程序、評價方式、板書設計甚至精彩教學片段等多方面説明自己的操作辦法和實施理由,其綜合性既體現在説課環節的多樣化,也表現在説課者素質的全面化等方面。

(4)靈活性

説課,所説的是針對教學正常實施的情況。然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難免會遇到備課時意料之外的情況,比如對學生情況的估計偏差,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欠缺,對實際生活的聯繫不緊等,那麼就需要教師在説課中體現對臨場異常情況的處理辦法,也就是針對具體學情,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幼兒園説課稿 篇6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體驗秋天豐收的喜悦。

2、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3、學習撕紙和粘貼的方法。

理論依據:依據素質教育中“提高審美感,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兒園藝術教學的任務。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兩週,請家長利用休息日的時間,到附近的果園去看看,有機會還可以參加摘果子的活動。

2、《摘果子》的音樂磁帶,課件《美麗的水果屋》。

3、畫有大樹的大幅圖畫,各種顏色的紙、棉棒、膠水。

4、遊戲區佈置好結滿水果的水果藤(塑料製品)。

[活動重點]

幼兒能瞭解秋天的特徵,感受和表現秋天果園的美麗,體驗豐收的喜悦。

[活動難點]

幼兒年齡小,手的肌肉羣不是很協調,撕紙和粘貼有一定難度。

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主題的活動價值,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 樂於探索的科學習慣,具體採用的方法有:

1、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鬆且安靜的.環境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刺激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緻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設計了提問:“你見過哪些果樹”在教學中讓幼兒充分體驗秋天果園的美麗。放《摘果子》的音樂,充分的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教師和幼兒的互動式的交流,教師和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想法和願望。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幼兒對水果的形狀、顏色、名稱都有了充分的瞭解。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2、趣味遊戲法: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幼兒在遊戲中發展,在遊戲中學習。所以我選擇在活動後採用遊戲的形式對本活動進行鞏固。

説學法

1、情感體驗法 幼兒通過視、聽、講,對秋天的果園有了充分的瞭解,能在活動中用自己的小手去展現秋天的美麗。

2、操作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幼兒在用彩紙撕果子的過程中,瞭解了果實的形狀、顏色,練習了手的靈活性,用自己的小手裝扮了碩果累累的大果樹,很有成就感。

説活動程序

1、放《摘果子》的音樂,幼兒做簡單的摘果子動作進入活動室。這樣既穩定了幼兒的情緒,又能讓幼兒再次體驗摘果子的樂趣。“小朋友,你們在哪裏摘過果子,摘過什麼果子”,我見過蘋果樹、梨樹、葡萄樹山楂樹,我見的蘋果樹結的蘋果可多了,我看見葡萄樹上結滿了紅的葡萄還有綠的葡萄……通過提問,引起幼兒的回憶,孩子們踴躍發言。[]

1 2 下一頁

2、小朋友,你知道水果能建成房子嗎?(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下面我們來看《美麗的水果屋》,熊媽媽和熊寶寶搭建了漂亮的水果屋,他們高興嗎?(高興)出示大樹圖畫,那你們看,大樹媽媽高興嗎?(不高興),為什麼?(孩子們想),因為樹上的水果沒有了。對,小朋友真聰明,因為水果寶寶都離開了媽媽,那我們想個辦法幫助她好嗎?

幼兒園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綱要》中提出社會領域的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或現象感興趣,並能利用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我長大了”讓幼兒從自身的變化來進行觀察認知,體味長大的快樂。中班幼兒還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初步萌芽,聚合能力、發散思維、評價能力都較弱。根據《綱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為依據,將本次活動目標設為以下:

説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自己在身體、能力方面的變化,理解成長的初淺意義。

2、能力目標:能積極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參與活動。

3、情感目標:激發期盼長大願意學習更多本領的情感。

説重難點:

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目標1為重點,目標3為難點。

説準備:

1、環境上的創設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説話”因此,在主題牆的創設中,佈置一些幼兒小時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時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參加一些活動的照片,幫助幼兒生活經驗的回憶和積累。

2、物質準備

(1)、發揮家長資源,準備孩子小時候的衣物、鞋襪等。

(2)、PPT,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更直觀形象地感知長大的過程。

(3)、操作材料

説教法:

1、遊戲激趣法。遊戲教學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在活動中,通過“猜猜他是誰”讓孩子樂學、願學。

2、直觀演示法。具體形象思維是3—6歲幼兒的主要思維形式,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採用PPT進行直觀演示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將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以簡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來。

3、操作法。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讓幼兒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時候的衣服,在親手體驗中感悟自己身體上的長大,在操作中進行排序等,讓幼兒在操作中鞏固新知。

4、談話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的限制,對於事物的認知所獲得的經驗往往零散的,通過師幼交流、幼幼交流讓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也便於老師瞭解孩子的真實意圖,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學習。

説學法:

1、觀察學習法。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自己、觀察別人,促進知識的內化。

2、分享式學習法。談話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分享學習的過程。

3、多感官司學習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在活動中,幼兒看看、穿穿、説説、做做,更能激發幼兒對長大的期盼。

説活動過程:

在本節活動中,遵循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則,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以遊戲激趣——直觀感知——交流討論——操作實踐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做中學。

一、遊戲激趣“猜猜我是誰”。

用照片導入,他是我們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開始請幼兒辨別較容易的,再辨別變化較大的,請幼兒將照片與真人進行對比觀察。

小結:我們現在長大了,和以前不一樣了。

設計意圖:通過幼兒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通過照片和真人的對比,引出“長大”一詞,給幼兒以直觀、可感的視覺感受。

二、直觀感知自身的長大。

1、感知身體上的長大。

出示幼兒小時候的衣服、鞋襪等,進行操作練習。

讓幼兒將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東西,在一起操作、觀察、交流。

教師小結:請一幼兒示範穿小時候的衣服,給大家展示。身體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長大。

播放一段幼兒小時候和長大後的錄像,進行對比觀察,讓幼兒感知自己學會了更多的本領。

3、教師進行總結,以一位幼兒從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教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配背景音樂,講述幼兒的成長過程,讓幼兒在視聽結合中,感受長大的快樂,體味生命的'奇妙,運用情感上的煊染,調動孩子的激情,為孩子在下面的活動中萌發説一説的願望。

三、交流討論:你們還會長大嗎?長大了想幹什麼?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建構表達的框架,讓幼兒抓住表述的要點,進行交流講述,老師要適時進行間接指導和個別指導,發揮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幫助幼兒用完整語言,清楚表述。

四、集體操作活動,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原則,進行分組操作活動。

1、小寶寶排排隊 將一位幼兒不同時期典型照片進行排序。

2、我需要的東西 將不同實物圖片發別粘貼在嬰兒和中班幼兒的旁邊。

分組操作活動讓幼兒在説説做做中,進一步感知長大,同時分組活動,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提高。

五、音樂活動“你別説我小”中,進行表演,結束活動。

在動靜結合的原則下,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長大的自豪。《綱要》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遊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表演讓幼兒從情感上悦納自我,享受成長的快樂。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活動中的材料,讓幼兒的區域活動中去畫一畫長大後的自己,給成長的自己排一排,和同伴之間相互交流長大過程中的快樂瞬間。

《綱要》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所以在區域活動中,也是幼兒學習發展的重要平台。

幼兒園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一)説設計意圖:

撕紙活動對於孩子們來説,在動手能力方面是一種興趣比較濃厚的活動,雖然撕紙這過程在我們成人看來並不是有很大的作用,但對於孩子們來説卻能夠吸引着他們的眼球和動手操作的興趣,並且撕紙這過程,還可以鍛鍊幼兒手指動作的靈活性,曾經在小班的時候,我已觀察到孩子們在撕紙過程中的一舉一動,看到孩子們積極的興趣。於是,我通過《逛動物園》這個題材,設計了一節比較生動有趣的美術撕紙活動,而且幼兒對於各種動物也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然後通過動物的導出,更加增強了幼兒自主參與動手操作的興趣,所以這一活動既符合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又符合了幼兒的現實需要。

(二)説本班幼兒情況:本班幼兒在動手操作能力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礎,平時在活動中經常有培養幼兒撕紙的活動。

(三)説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已有的前提基礎撕、貼,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再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我給幼兒創設一個能使他們能夠自己大膽去動手操作的平台,讓幼兒能積極有興趣地參與,引導幼兒發揮想象,通過活動的開展來鍛鍊幼兒的手指動作靈活性。

(四)説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讓幼兒有目的地撕紙,並通過活動的開展來鍛鍊幼兒的手指動作靈活性。教學難點是讓幼兒能大膽想象來通過撕與添加的方式表現不同的動物,並感受撕紙活動帶來的創意快樂。

二、説活動準備:

為了能使本次活動能夠有目的實施開展,我做了如下的準備:

1、幼兒已有認識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有逛動物園的經驗。

2、幼兒人手兩張紙,教師用的示範大紙張兩張,顏色紙若干張,顏色鮮豔的廣告紙。

環境準備:1、佈置成動物園的場景:樹、草坪、池塘、動物等景象,自選柔和的音樂。2、動物課件,投影儀、電腦。

三、説教法:

我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和前提基礎,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了教學直觀法、提問法、親身體驗等教學方法。

為什麼我要採用以上的這些方法呢?

採用直觀法是因為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處於幼兒時期的思維性質,他們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特點思維,所以我用看課件的形式直接來刺激幼兒的視覺器官,讓幼兒近距離體會動物的生動形象,並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讓幼兒有目的地仔細觀察和啟發幼兒靈活的思維,並且也能讓幼兒更深入地理解活動的重點內容。

採用親身體驗法是因為可以讓幼兒親自地參與到活動的環境中,活動的操作中,可以讓幼兒有了真正實踐的感受,並且孩子通過參與,有了這次活動的經驗。

四、説學法。

幼兒在這撕貼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觀察、參與情景遊戲的氛圍,來激發積極地參與態度,從而直接地看到了各種不同的動物,並且親身實踐到操作過程中,是幼兒更深入地認識動物,然後在活動中把自己喜歡的動物表現出來。

五、説活動過程。

我結合了本活動的目標和幼兒已有前提基礎,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我以遊戲的形式導入活動,

2、通過逛動物園,導出幼兒學習操作撕與添加的方式來表現不同的動物。

3、引導幼兒自己操作,撕出自己喜歡的動物,並給添加上動物的眼睛、尾巴等。

4、評價小結。

一、教師以遊戲“逛動物園”導入,看課件播放的動物,激發幼兒講述激發幼兒講述的興趣。

1、播放音樂,教師帶領小朋友們進入預設的場地去逛動物園,(教師事先佈置好場地)。

2、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走進動物園,師:小朋友,現在我們來到動物園了,你們看一看這兒會有什麼動物呢?(教師利用投影儀放出各種動物圖片給幼兒觀察,如:長頸鹿、斑馬、獅子、大象等)。

二、通過逛動物園,導出幼兒學習操作撕與添加的方式來表現不同的動物。

1、師:問幼兒,剛剛我們去逛動物園的時候,看到了許多的動物,那小朋友最喜歡哪些動物呢?(幼兒回答有哪些)師:那現在我們一起來把喜歡的動物給變出來,好嗎?

2、教師出示一張紙,看看有哪位小朋友能夠變出你喜歡的小動物,教師適當給予提示,並強調紙和雙手來操作。

3、教師詳細講解並示範撕紙的方法,雙手的食指與大拇指相對捏住紙,(教師比較形象地引導幼兒:讓幼兒把大拇哥和二拇弟他們請出來,今天他們兩兄弟要來合作撕紙,然後教師示範撕一隻小兔子給幼兒看)

4、教師出示已撕下來的小兔子,請小朋友觀察一下小兔子身上還缺少了些什麼呢?通過提問幼兒,引出要給小兔子添加眼睛、尾巴等,並示範怎麼添加,(可以撕下一小圓點的紙貼上去或用筆畫上去)

三、引導幼兒自己操作,撕出自己喜歡的動物,並給添加上動物的眼睛、尾巴等。

1、發給每個幼兒紙張、筆、膠水這些材料,引導幼兒撕出自己喜歡的動物,2、教師提醒幼兒撕的時候要用到大拇哥和二拇弟兩人來合作撕,教師巡迴指導幼兒操作。

四、評價小結:所有幼兒圍坐過來評價小朋友操作的各種不同動物,老師給予鼓勵幼兒。

幼兒園説課稿 篇9

一、説設計意圖:

新《綱要》提出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在於它激發情趣、激活興趣;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賦於幼兒滿足感和成就感。傳統的幼兒繪畫教育要求通過模仿掌握技能、技巧,而新《綱要》理念指導下的幼兒繪畫教育則強調精神創造的意義;強調藝術活動對幼兒心理髮展的影響。“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應該是“自由地表達”、“創造性地表達”。“應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在最近開展的海洋美術活動中,我們在學習了塗色、畫圓的基礎上,我選擇了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充分發揮想象、大膽表現的繪畫活動——魚兒穿花衣。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寬鬆的環境,尊重個體差異,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讓幼兒去感受,去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帶來的快樂。

二、説教材分析

(一)內容分析

本次活動屬於幼兒繪畫活動中的意願畫。我班一部分幼兒的美術能力處於象徵期也叫學前初期(3歲左右),而另一部分幼兒處於形象期的學前初期後段(小班下期)。在繪畫活動中表現為:動筆後構思;事先構思和隨意圖畫穿插;繪畫內容轉移;一形多義;易受他人影響。所以,我選擇了“魚兒穿花衣”這一活動內容,目的在於讓幼兒通過手指點畫、畫圓、點等,來裝飾魚,讓魚兒都穿上好看的花衣,啟發幼兒想象,大膽創作,表現。

(二)目標分析

1.知識性目標:

初步學習在圖形內簡單添畫,可以用多種形式進行表現。

2.社會性目標:

1)讓幼兒在愉悦的情緒下自由想象,培養幼兒對美術繪畫活動的興趣。

2)肯定每個幼兒的.作品,讓他們獲得創造後的愉悦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大膽地在圖形內進行手指點畫、蠟筆畫圓、畫點等,體驗創造性地繪畫的樂趣。

難點: 能自主地進行添畫。

三、幼兒情況分析

本班幼兒繪畫興趣濃厚,從平日美術活動中幼兒的表現看,部分幼兒動手能力較差,依賴成人的指導。教師在活動中特別是評價幼兒作品時應着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有快樂的體驗。小班幼兒處於繪畫活動的起步階段,幼兒良好的繪畫習慣也有待於繼續培養和養成。

四、説教學方法設計

1.談話、提問法引出主題

談話法維護寬鬆的精神氛圍和自主表現的時空,而提問的方式又能引導幼兒靠近主題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

2.觀察、學習法提高幼兒審美感受

通過觀察教師的示範及範畫,豐富幼兒經驗。

3.示範講解法讓幼兒掌握基本技能、常規。

低段幼兒是需教師分步驟示範操作,才能在模仿中掌握基本的技法,所以有條有序的示範、講解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

4.個別指導法為幼兒創造更多獲得成功的機會。

幼兒美術活動雖然遊戲性很強,又非常自由,但它並不是單純的娛樂或消遣,老師在把握幼兒現有水平和每個孩子的特點的前提下,對個別幼兒適時、適當的指導才能出成果。

五、教學經驗準備

前階段已經有過用蠟筆畫圓、畫點,以及手指點畫的經驗。

六、説教學程序設計

本次活動包括

一導入:出示沒有漂亮衣服穿的魚兒;

二聯想遊戲:我的魚兒穿花衣,你想給魚兒穿上什麼漂亮的衣服;

三添畫遊戲:幼兒操作;

四評價結束環節:幼兒相互欣賞,交流自己的作品。

首先,在導入環節,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範畫,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豐富幼兒的感知經驗。

然後,在聯想遊戲這一環節,教師利用讓幼兒先猜謎,後變魔術的遊戲形式引導幼兒觀察,學習在圖形內添畫。教師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激發幼兒的想象,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想象。從而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點。

第三個環節就是添畫遊戲。幼兒在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下,自由創作,老師巡迴指導,對一些不夠大膽的幼兒以積極的鼓勵;對個別不會的幼兒做詳細的講解;對一些領悟強、創作較好的幼兒及時給予表揚、引導。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環節,主要通過幼兒的實際操作、老師及時,個別的指導突破難點。

最後就是結束環節。

本環節主要採用談話法,通過自由的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討論,讓幼兒用語言將自己的作品內容表達出來,這是本次活動較重要的一環。老師要肯定每個幼兒的作品,讓幼兒獲得成功後的愉悦體驗。教師要鼓勵每一位幼兒積極地,主動地,大膽地用語言將自己的作品表達出來,從而達到藝術活動的最高目標: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兒園説課稿 篇10

一、 説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他們活潑,對此非常感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接受能力想吻合,以引導幼兒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且處於語言迅猛發展時期,但對數量詞的掌握、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為了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我想通過幼兒最喜歡的遊戲,讓幼兒在掌握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數量詞,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發展語言的關鍵是創設能使幼兒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同時,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根據綱要中的語言領域目標要求及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通過語言智力遊戲提高幼兒對學習數量詞的興趣。

2、提高幼兒在活動中快速傾聽和應答的能力。

3、引導幼兒練習正確使用數量詞。

這三個目標藴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通過語言智力遊戲,提高幼兒對學習數量詞的.興趣上,”從第一、四環節的逐步深入,將知識進行遷移,將重點逐漸攻破,活動將難點定在“正確使用數量詞,”從以下幾點突破:

1、讓幼兒參觀“物品展覽館”,討論圖片上物品名稱。

2、做遊戲“玩轉盤”“造火車”

為了完成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一)、環境創設與區域活動相結合

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而轉為主動吸收,我整合了區域活動,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更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發發展,因此,我在區域中準備了:美工區:投放白紙、彩筆。閲讀區:投放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的圖片。

(二)、知識經驗準備:利用各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豐富詞彙和生活經驗。

(三)、物質準備:

1、老師、幼兒、家長共同蒐集各種物品名稱圖片佈置一個“物品展覽館”

2、轉盤,上面貼有各種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圖片

3、各種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圖片反貼在黑板上。

這些準備,一是豐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便於幼兒在和同伴討論中大膽、自主、快樂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動中突破難點,便於幼兒理解。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

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此遊戲的活動價值,採用遊戲組織教學,運用了觀察法、遊戲法、討論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師説教的傳統形式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的方式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在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能理念,將各領域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語言領域中滲透社會領域內容,感受遊戲的快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玩轉盤和造火車遊戲中讓幼兒感受數量的概念,在音樂遊戲開火車中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

三、説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設適宜的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次活動採用遊戲操作法、觀察法、討論法,讓幼兒在看看、説説、聽聽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的數量詞。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6分種)

帶幼兒參觀“物品展覽館”,啟發幼兒相互討論,圖片上都有什麼?

此環節中,教師為

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同伴之間交流,體驗交流的樂趣,在交流中獲得新的知識。

(二)、遊戲:玩轉盤 (8分鐘)

轉盤上是一些圖片、上面分別畫着數量不等的蘋果、書本、眼鏡、尺子、樹、電視機等物品,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針轉起來,指針指到哪張圖片,幼兒就説出它的名稱並在前面加上數目和單位,如:一輛汽車等。

此環節讓幼兒分組進行,每組一個轉盤,儘量讓每個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都參與活動,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

(三)、遊戲:造火車 (8分鐘)

一名幼兒做“火車頭”,“火車頭”拍手念兒歌“嗨嗨,我的火車就要開”小朋友就問“哪裏開 ?”

火車頭回答“***小朋友那裏開”,被“火車頭”點到名字的幼兒到黑板前翻一張圖片並快速説出圖片上的物品,前面要加上數量和單位,如:五頭牛等,説對的幼兒站在“火車頭”後做一節車廂,説錯了,坐回座位,“火車頭”重新尋找車廂。

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幼兒通過遊戲的形式,練習正確運用數量詞,並提高幼兒在活動中快速傾聽和應答的能力。

(四)、聽遊戲音樂“開火車” (3分鐘)

幼兒隨音樂自由組成幾節火車做動作,並隨音樂將火車開出活動室。

五、説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準確運用數量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