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士看的經典勵志文章

來源:文書谷 2.54W

有很多職場人士都會經常抽時間看一些關於職場的經典勵志文章,那麼職場人士看的經典勵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職場人士看的經典勵志文章

職場人士看的經典勵志文章:別看不上“是金子總會發光”這碗雞湯

三天後,新店即將盛裝開業,可原定的店長,卻突然遭遇事故入院治療。

開店最怕羣龍無首,三天的時間,想要外聘一位既業務熟練,又能快速瞭解公司財務、運營體系、企業文化的店長簡直難於上天。

於是,在新店現場的執行總經理張總,撥通了人事經理的電話。

人事經理如是説:“張總,外聘再培訓上崗,最快也要1個月的時間,肯定來不及!我倒是有個內部人選推薦,他就是A店主管小王!

小王大學本科畢業,未婚。人力資源部組織的所有主管級培訓中,小王表現最為突出,無論是溝通能力、執行力、分析領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領導力都名列前茅,是我見過的最有培養價值的員工!小王雖然不能直接勝任新店店長,但是調離A店店長到新店,小王暫時主持A店工作還是可以的。”

掛掉人事經理的電話五分鐘,剛剛給新員工培訓完畢的運營總監便湊到了張總身邊:“張總,關於新店店長的人選,我倒是有個提議——

3個月前A店店長因病休息半個月,主管小王代理主持A店工作,我仔細輔導和考核了他的工作狀態:工作有邏輯、有檢查、有整改,同樣的問題絕對不會再犯第二次,他代班半個月期間,店裏人員穩定,費用管控得當,成本沒有變化,各項運營指標都達到了標準,是個很有責任心和培養價值的管理幹部!

我建議小王接管A店,有我們運營部的指揮、培訓、檢查,相信很快能把小王帶出來!”

又是小王!兩位總部管理者,竟然不約而同的推薦了同一個員工!

“安排小王,今天下午三點總部見!”執行總經理張總大感驚奇!他倒是想早點見見這位傳奇的小王了!

趕回總部的路上,張總接到了董事長的電話——

“張總,關於新店店長的事情,我倒是想起半年前的一件事:

那次我陪合作伙伴辛總去A店,沒想到,和辛總同去的還有一位外國專家,A店倒是有個小主管,別看年紀輕輕,但是那英語講的相當不錯,全程給我們做了翻譯,文質彬彬能文能武,非常有素質……”

最後,不出所料,小王全權代理A店事務,A店店長到新店救急。經過幾個月的培訓考核,小王順利轉正,成為公司最年輕的店長。

雖然職場如江湖,深不可測;

雖然職場權術縱橫,有太多的人為因素;

雖然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帶給人太多的浮誇;

但是,只要是個正規的公司,是金子總會發光、是人才總會有脱穎而出的一天的!

所以,當你寒窗苦讀數十年,剛剛走出美麗象牙塔、沒有任何背景、只能從端茶倒水打掃衞生開始做起的時候,不要抱怨生活和命運的不公平——用財務的角度,你還只是“成本”,沒有轉化為“利潤”。

在這個人滿為患的時代,在遍地都是大學生的時代,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時候的你,只有擺正位置,努力工作,不斷的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不斷的學習,讓自己真正強大了,才有可能被認可,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以,職場新人,努力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職場人士看的經典勵志文章:領導暗語

中國人講話注重含蓄,尤其是領導和老闆講話更是有藝術,如果你能聽出他們的話外音,潛台詞,然後心心相印,把事做得準確到位,那麼你就是高人,就將遊刃有餘,應付自如。

“你看着辦吧!”

老闆説“你就看着辦吧!”其實是藉機表達對員工的信任。這種情況下,員工一定要按老闆的交代的事儘快行動起來,儘快給老闆一個滿意的結果。作為員工,千萬不能把這句客氣話,不當回事,真的等到最後時限才交“作業”,那往往就置自己於“死地”了。

“你很有個性啊”

如果領導對你説“你太有個性了”,那你就要小心了。個性一般人認為是個表揚詞,可在職場實際上卻是一種貶義詞,因為職場強調的是團隊意識,而你有個性是極為嚴厲的警告,是告訴你越界了。你要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想想自己最近是不是做了出格、過份的事情,收斂自己的“個性”。

“最近工作咋樣?”

“最近怎麼樣?”這句普通的問話,相當於一個引子,牽出老闆想讓你説的話。當然,通常這種事情並不是什麼好事,一般都是老闆發現了什麼問題,他不想直接説出來,就會委婉地試探。這句問話看似簡單,其實裏面包含了許多複雜的信息,它表明了老闆對你的事情都已經知道。所以一聽到這話,你要警覺。這其實是老闆在給你一個主動認錯的機會。否則的話,你還麻木,或者還抱僥倖,那麼你就沒有機會了。

“這事再議吧”

經常聽領導説:“這件事情再議吧。”難道領導真的打算再找機會來討論這個問題嗎?其實,這是對這個意見的否定,只不過沒有明地説“不”而不是真的找時間再好好地討論、商議。是給提建議的人一個台階下,讓你知趣。作為員工,不妨放棄自己的主張,就勢不再提,那麼雙方都有台階下。

職場人士看的經典勵志文章:只有破產的公司,沒有倒閉的個人

文/張立憲

遇到幾件職場上的事情,引發一些感觸,在這裏一併寫出來,與大家一起懷疑下人生。

我屬於那種樂觀型選手,相信在現在這個世道,不管是來自家人扶助、社會救濟,或者有基本社會能力的成年人隨便找個工作,温飽都不會有問題,至少餓不死。有了這個底氣,再去做什麼,就看自己的能力、志趣和因緣了。去年在上海,有位雜誌編輯,説他們的雜誌快不行了。我便與他共勉:只有破產的公司,沒有倒閉的個人。

兩個月前又見到一位同行,他本是一家頗有名望的雜誌社老總,如今再創業,風生水起。我問他用人之道,他説很重要的一條心得是:儘量不用媒體人,尤其是那些老部下。

這種説法讓我很是意外。聽他一一道來:當年紙媒紅火的時候,那些以“名記”身份行走傳媒江湖的人,既眼高手低,又好吃懶做,真真徒有虛名,名不副實。整天樂於聽人恭維,忙於開發佈會拿紅包,急於炫耀自己社會關係之廣,卻連篇軟文也寫不好。我不由得表示贊同,聽他接着説:這樣的名記,是被他所在的媒體賦予的名聲,並且也被慣壞了,我要真把他招過來,既不好用,也用不起。

這位仁兄的偏見實在是頗有道理:有的人實際上已經個人破產,只是在靠所供職的還沒倒閉的機構活着。

冷靜想一下,我們是否已經讓自己處於這種境地?

想起當年電視台如日中天炙手可熱的時候,我領教過的一個台裏員工。那位負責燈光的人被稱為“燈爺”,對別人永遠是頤指氣使的口吻,對自己永遠覺得含着天大的委屈,找他做最簡單的事情都得陪着笑臉,而他做最分內的事情都覺得是別人在給他添麻煩。

更可怕的是,我們都對這樣的大爺習以為常。他老人家稍微嘴臉好看點兒,手腳勤快點兒,便覺得是恩賜。

直到後來見識了一位香港“燈爺”:永遠不用你操心、催促,在規定的時間內到位,黑着臉不許別人碰他的器材,手腳麻利地快速解決一切事情,工作成效之高、之專業,幾乎都讓你意識不到他的存在。

再看我們這位爺,遇到潛在的金主,想給自己撈點野活掙點外快,就倨傲又殷勤地給人家遞名片:我是中央台的。

那時的我年輕氣盛,看到這一幕,鄙夷地想:把你名片上“中央電視台”那幾個字劃掉,你什麼也不是。

這些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空前繁榮。建築師這個職業,應該是機會大大的,掙錢多多的,心裏美美的吧。

一位建築界的老師卻對我説,高歌猛進的房地產行業,還有那些地標式的公共建築,不僅對城市、對環境造成破壞,對公眾審美形成摧殘,還把一代建築師給毀了。

我吃驚地問為什麼。他的要點是:因為活兒太多,素質不高的設計師也可以有幹不完的單子應接不暇;因為錢太好掙,許多建築師沒有了自我提高的主動與自覺;因為工程太趕,缺乏原創、智慧含量和時間成本越少的設計成為首選,行業的水準線便越來越低。

一位做建築圖書的出版業同行,準備引進一套歐洲建築叢書,全套有二三百本,囊括了當代建築的各位大師,全面呈現其作品和建築理念。我想當然地認為這套書會很好賣,因為它本來口碑就好,建築裝飾類圖書又永遠在書店裏佔據相當比重,中國的建築設計行業人多,錢多,需求又大。

她説給我的發行量卻低得驚人。這套書只引進了十幾種,原來宏偉的出版計劃看來會中途夭折。

她的觀點也是:大家的學習動力沒有了,因為錢太容易掙。一個建築師不用看這些書,照樣有掙不完的錢。

一個行業的繁榮,對個人來説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們去年簽下一套英文書的版權,寫人類偉大的歷史文化遺蹟。因為它和建築有很大關係,所以我想邀請建築界的專家——外語又好、又懂建築的人來翻譯。

找到一位人脈廣的老師求助,他説,你可能在建築界找不到人。沒人願意接你的活兒。你看,能夠勝任翻譯的人,得是具備一定能力和資歷的人。一本書的翻譯至少要幾個月的時間,稿費最多幾萬塊錢,可人家用幾個晚上時間畫建築圖紙,就能掙幾萬塊。

我説,這不正好嗎?用幾天時間畫圖,把幾萬塊錢掙出來,那不就沒有後顧之憂,更能踏踏實實、專心致志搞翻譯了嗎?

你這個邏輯太自作多情了,也把你的書看得太重要了。人家想的是,花幾個月時間來翻譯你這本書的話,就意味着耽誤了畫多少圖、失去了掙多少錢的機會。並且這種活兒都還排着隊等他來接呢,誰還稀罕為你翻譯,誰算不明白這筆賬呢?

一個人都温飽無憂了,何必還為掙錢,把自己搞得連翻譯一本書這麼有樂趣的事都不做呢?我兀自不甘心地咕噥。

有了小房子還要改善性住宅,有了大房子還要弄別墅。永遠掙不完的錢,永遠畫不完的圖。大家的時間,都用來趕這些行活了。

好吧,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破產的公司、機構不計其數,但中國幾百家出版社,好像自始至終沒有一家倒閉的。

行業的繁榮或依賴政策形成的穩定,會給一些魚龍混雜、蜂擁而入的從業人員造成錯覺,相信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不思進取,甚至以為自己“亦有貢獻”。可在危機來臨之前,一個人的能力儲備、職業素養、知識更新、自我成長,會自覺地被激發、強調出來麼?

寫到這裏,我突然有一種擔心:這些永不倒閉的出版社,已經把一些編輯養殘,自我破產了。

我們有沒有勇氣和清醒,獨立於外部環境和行業冷暖,明白自己要做些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