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文書谷 7.68K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一、正確看待兒童成績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對於自己來説的,教師應該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學生各個方面,知曉學生的各種特點與個性,任何時候不拔高,不低估,這樣才能中肯地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的生長髮展方向。

二、瞭解兒童的個性需要

“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這段話,給我的啟發很大,無論是對待優等生還是學困生,要幫助他們學習,首先就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將會遇到何種困難,這樣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

1、瞭解學生的學習需要;

2、明確學生在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3、積極採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師充分備課

(一)用一生去備課

書中提及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聽課教師詢問這位講課的歷史老師可這節課需要多少時間,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這位歷史的回答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師擁有豐厚的知識,才能自由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二)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在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為例,建議我們分層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瞭解。

借鑑以上的建議,如何對班上學生進行輔導,有了一點想法。

1、現階段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置符合他能力的學習任務;

2、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與家長聯繫制定家校學習習慣培養計劃,家校聯合努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

3、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通過鼓勵機制,引發興趣;

4、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建議》中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注意是學習的門户”。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認知過程,而是伴隨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的一種屬性。它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及有意後注意。其次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複。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後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為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為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複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説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説,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因為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多聽,只有不斷的輸入,才能有適當的輸出。

第三、注意對作業的檢查。“檢查練習本吞沒了我所有的空閒時間。”經常聽到教師們反映。教師辛辛苦苦批改,學生看上一眼無動於衷。好多小時的勞動付之東流,豈不令人心寒。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決方法首先學校裏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養,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一個説錯或者寫錯的詞,不僅教師,而且學生聽起來都會感到它的不協調,就好象一個具有高度音樂聽覺的人,聽到一個多物的音符時感到那麼不入耳一樣。

當然,人自有惰性,學生的作業不是放任自流。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是定期抽查,不僅可以督促學生,也可發現問題及時補漏。

只有佈置創造性的作業,用多種靈活的手段從改作業的海洋中擺脱出來,才可以使教師、學生更輕鬆,使教學更精彩且更有實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在課餘時間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這條建議帶給我深深的觸動。

文中這樣説:“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心裏。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

每一位老師在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都會感到都非常頭痛。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的瞭解。孩子們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就拿學習外語來説,有些學生採用“聽”的方式更有效果,有些通過“看”能過目不忘,甚至能成為同學中的“活字典”。教師面對不同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各個方面有比較全面的瞭解,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可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不注意聽講、思想開小差的情況不斷出現。很多時候我們抱怨這些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説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面對不同的學生應該設計多種活動,以適合他們不同的學習方式。通過不同的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課堂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發展。讓自己為“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而努力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讀蘇霍姆林斯基,我讀得並不快,也並不急,但每次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總會得到許許多多新的啟迪,總會忍不住玩味再三,當然,用蘇霍姆林斯基來看今天教育中的種種弊端,也會感覺很多很多的遺憾與無奈;用蘇霍姆林斯基來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會感覺更多的不安與後悔!我自是沒有能力來整體地評價蘇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蘇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對教師、對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真理總是簡單的。那就是:實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為了孩子。就是那麼實實在在的思想。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們清晰地感覺到才華的湧動,但我們看不到才華的賣弄;我們清晰地體會到理性的精闢,但我們看不到晦澀的“學問”;我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豐富,但我們並不感覺紛雜而煩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一部,有《給教師的建議》。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無為的教師低首沉思,我們教了十年、二十年、幾十年的書,我們對教育產生了厭倦,我們對孩子產生了厭倦,我請你去馬上去打開蘇霍姆林斯基!回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文字裏,你還感覺到教育的幸福!你會感受到教師在創造教育過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地得到豐富;你會感受到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教者是那樣的幸福與強大!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説一句:朋友,讓我們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儘可能多產生關於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着問題來問為什麼,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採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閲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為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説是課外閲讀了。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信息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範圍,那麼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後。”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拜讀了著名教育學者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的第76條,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這一小節之後,我深受有觸,受益匪淺。

我們平常所謂的學習困難的兒童,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不會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慾和好鑽研的精神等等。而這些所謂的困難,大部分和在兒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圍條件有關,他們在童年時期,沒有從自己周圍的人那裏獲得對她的發展來説應該獲得的東西,沒有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學會如何對周圍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發問,他們就是在這個年齡時期——一歲——七八歲,頭腦開始變得遲鈍。

那麼我們作為老師應該怎樣去補救他們呢?我認為是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去引導他們。第一,引導他們學會思考,無論這些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該學會獨立去思考,引導他們讓書籍和語言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第二,引導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由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裏沒有有效獲得,那裏,老師引導的時候,就應該從最簡單的“為什麼”開始引導。我們不斷的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現在兒童面前,讓孩子們靠自己獨立的努力看見和發現了哪些東西?讓兒童區察覺事物和現象中那些最細微的差別和變化,思考各種因果關係。這種思維的訓練,要經常出現,不斷對學生進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種自覺的,長期的行為,只有學生感到驚奇的時刻出現了,那麼他的學習才會是積極的有效的。

比如我們現代教學運用的多媒體手段比較多,學生容易只看表面,不愛發問,那麼老師在出示一張圖片,一條小短視頻,甚至僅僅是一段課文的內容時,就要引導學生看文這些內容你有什麼想要問的,這個問題,對愛發問的學生比較簡單,對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就比較難了,這時,可以讓能發問的學生問,讓不能發問的學生回答,這樣即使他們暫時回答不出來,但是他們卻能夠從其他同學那裏學習到發問的思維方式,可以知道,學習當中,先好奇發問,在帶着問題去學習的道理,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刺激,鍛鍊兒童思維,進而培養他們愛鑽研的精神。

用這種發問與觀察的思維訓練的方式,代替強迫學生死摳課本,再加上老師的愛心與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來學困生那豁然開朗花開怒放的時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陳老師,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課上又睡着了。”唉,記不清這是科任老師第幾次跑來我的辦公室告她的狀了。

娜娜,長得倒是挺不錯的,白皙的皮膚,高挑的身材,活脱脱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課,她的狀態就令人頭疼,逢課必睡,每睡不醒。至於她的.學習成績嘛,若是哪次考試能夠考及格,那便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為此,多少次,我氣急敗壞地衝進教室。當着眾多學生的麪點她的名,大聲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書翻倒在地。而今,歷史還要重演嗎?那麼,之後呢,之後的之後……她依舊趴在桌子上,怎麼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終不得其法。

就在我躊躇焦慮之際,學校給我們八年級語文組送來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從此開啟了我們快樂閲讀的智慧之旅。通過我們語文組的這些活動,我們與偉大的教育家對話,汲取養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老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是這樣的人,她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時是一種樂趣,真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瞭解他們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讀到此處,我頓時心頭一熱,有了一種“眾裏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於是,我從抽屜裏取出一個紙杯,在辦公室裏倒上一杯熱水,不動聲色地來到娜娜身邊,把她輕輕地喚醒,然後慢慢彎下身子,輕撫她的額頭,對她低語:“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訴老師,這樣趴在桌子上,老師會很擔心的。”

聽到我如此一反常態的話語,娜娜驚愕了,抬頭望着我:“老師,我錯了,我保證以後不會再犯!”“老師,相信你!”我堅定地笑了笑。有時候,教育很複雜;有時候,教育又很簡單。簡單到只需一句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過去,我為孩子們無厘頭的吵鬧,各種大大小小的錯誤傷透了腦筋。我不喜歡這樣,他們偏要這樣。有時候,我不得不聲色俱厲地予以禁止。但情況並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轉。還好,我想起了這個故事。還好,我遇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新內容的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裏一片沉默,沒有問題,於是,教師得出結論,看來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

但是當教師把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叫起來,讓他們複述教師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説:“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麼你們剛才不提出問題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我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説,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 真正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通過積極的努力,主動地去採摘,獲取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會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疫情仍然沒有結束,在家裏不斷的給自己充電,讓自己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推薦,下方,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潛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期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我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推薦我們要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書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們學習,學習,學習。他要求我們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讀書,還要引導孩子們愛上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當你説了不該説的話,或者無心傷害了一個孩子的感情,或者講錯了什麼內容的時候,一定要立即道歉,並及時改正錯誤。承認錯誤,然後就不用去想它了。這樣做,你不但可以贏得同事、學生的尊敬,而且還可以教給學生這樣一個道理:錯誤,如果處理得當,反倒會成為學習和成長的良機。

以上摘自安奈特·L·布魯肖的著作《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其中一條建議。

其實你在課堂上所説的話,學生們的耳朵最靈敏。他能感受到你的歡欣、你的鼓舞,你的氣憤、你的傷心,他亦能靈敏的感受到你的錯誤。只要你及時、大膽地承認錯誤,糾正錯誤,換來的不是學生對你知識底藴的嘲笑,而是對你承認錯誤坦率的尊敬。

在一節語文複習課上,我跟學生複習到“尷尬”一詞時,把“尷尬”的偏旁寫成了“九”字旁,絲毫沒察覺到自己寫錯了,還滔滔不絕地説:“尷尬這個詞是九字旁,大家千萬不要寫錯了喲!”就在這時,一個學生毫不猶豫地站起來指出了我的錯誤:“張老師,這個詞的偏旁應該是尤字旁,老師你寫錯了。”此時的我別提多尷尬了,面紅耳赤的站在講台上。但是,我立即向學生們坦承了這個錯誤,並開玩笑説:“以後大家別和老師一樣,犯這樣低級的錯誤,這回,老師真是着實尷尬了一番啊!”此話一出,同學們會心一笑。這一番話,除了加深他們對這個字的記憶外,更得到的是他們對老師品性的尊敬。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在你改正錯誤時,傳授了道業,同樣也解答了他應該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虛假時的態度,解答了他應用虔誠的心面對自己的'錯誤······這些疑惑的解答,將會成就他們的坦承。一旦坦承培養成習慣,將會成就他們一生的坦蕩。

所以,為師者應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面對自己揹負的責任心,也從側面感染學生的品質。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使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所不同的是你面對錯誤的態度。你可以選擇坦坦蕩蕩,磊落的承認;你也可以選擇掩飾錯誤,良心受責。勇敢承認,獲得經驗,你在積累錯誤中不斷吸取經驗努力成長;掩飾錯誤,越抹越黑,你只能在錯誤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前進。

好的書籍讓人看了愛不釋手、倍感親切,《給教師的101條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這本書帶着她特有的魅力,引導我們做更有魅力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我以前聽説過很多次,但從來沒有真正去閲讀過它,直到現在我才開始接觸它,突然就有一種朋友間的相見恨晚的感覺。

蘇霍姆林斯基有着三十多年的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讓我感到無比的震撼和讚歎!書中所提到的事例似乎很多也是我曾經碰到過的各種各樣的疑惑,但他都能找到答案,並給我提供建議,促使我更多地思考。

他的理論是循序漸進地,讓我感觸最多的是第4條和第5條。

“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是主要針對國小教育而説的,但我覺得我們國中也可以借鑑。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一年級的教師去研究四年級的教學大綱,並且羅列出三年內學生必須要牢固掌握的知識地基。我覺得這真是一種好的方法,國中階段教師也應該研究教學大綱,搞清楚學生一年或兩年內必須要牢固掌握、熟練運動的知識和技能,分階段想方設法促使學生掌握。

在講完“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之後,蘇霍姆林斯基又提出了“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的觀點。其實我感覺這樣的安排是非常有用意的。前面主要講國小教學中,可以不加解釋讓學生自己主動掌握一些知識,相當於死記硬背。他甚至在最後這樣寫到,“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覺地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並不是一切東西都要解釋的。我竭力做到,使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跟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但後面説“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其實也就是在批評死記硬背,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包括後面也説到給後進生提供各種閲讀材料和思考習題,其實就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知識背景、情境,促使學生不經意的'思考,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把知識教活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我覺得不管是國小還是國中,都應該是兩套大綱,但國小更多地偏向識記,而國中應該更多地偏向發展思維。但國中階段,其實還是有一些內容需要識記的。另外,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讓國小生識記單詞的時候,也是很注重方法的,並不是很枯燥的死記硬背,而是以遊戲的方式,以一種學生願意接受的方式記住了海量的單詞和詞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共有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為指導所寫的一本教育專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底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確實,我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上課,批改作業……可以説,用來備課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在抱怨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思考,怎麼才能處理好時間,怎麼才能進行終生備課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當然,讀書也並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

如果我們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知識,應當是我們知識海洋裏一滴水!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後的閲讀中來尋找答案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最近我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感受很深,特別是本書內第三章內講到我們教師要關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講得很有道理,我也很有同感。

書中講到:關注教學細節,就是要關注我們在活動中習以為常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微笑、關注我們在教學中的每一句話評價、每一次互動。這些細節都能反映出教師的教育理念,體現出教師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設計每一次活動方案時,都要注重教學細節的預設,讓細節成就精彩的課堂;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捕捉精彩的細節,善於發現並利用課堂上孩子的亮點甚至缺點,巧妙、準確地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讓這些細節為精彩的課堂增輝。

在我組織的一次活動《老狼老狼幾點鐘》這個體育遊戲中,雖然是個傳統的遊戲,但是我班的孩子一直非常喜歡玩。這個遊戲能提高幼兒快速四散跑和躲閃能力。在一天早上晨間活動的時候,我問孩子們你想玩什麼遊戲,孩子們又異口同聲地説:“老狼老狼幾點鐘”,從這可以看出孩子對此遊戲一直比較興趣。活動時我扮演老狼,當我抓住了一兩隻小動物之後,我依然像以前一樣讓被捉住的.小朋友站在一邊等待,等待着下一輪。但我發現被捉的幼兒只得站在邊上,不能參加遊戲,我想這樣對孩子也不好。

於是我急中生智,拉起被抓住的“小動物”往自己的“洞裏”拖,嘴裏還叨嘮着,“天黑我要吃掉你們”。沒有被捉住的孩子一下子緊張起來,施豪大喊道:“咱們要把他們救出來”,對呀!可以給幼兒創造救助的機會,於是我給幼兒講解新的遊戲規則,當老師説:“老狼休息了”,全體幼兒可一擁而上去救他們的同伴。另外我還提出要求:“救小動物時,你要當心,不要再讓老狼捉了。”這時孩子們開始想辦法了,一些孩子吸引老狼,另外的孩子趁我不備抓住自己的同伴就跑。“成功了!成功了!我們救出小動物了。”這時每個幼兒開始歡呼雀躍,也把遊戲推向了高潮。通過這項活動,我感覺到在各項活動中應該做一個有心的老師,有心留意孩子,有心觀察孩子,那你才能進入孩子的童心世界,教育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一次成功教學,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為教師,不僅要注意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流程,更應該關注那些看似簡單的細節問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真理》一節。本節中提到“許多學生很好地記住(背會)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還簡直並不理解他背會的東西的內容實質是什麼。這種有害的現象特別明顯地表現在語法、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科的學習中。”聯想自己上學時的記憶對本節提到的這些話深以為然,特別贊同。初高中時,許多同學學習異常用功,效果卻並不好,用老師的話來説,一換題型就錯。現在想來,正應了本節所寫,許多同學是“死記硬背地識記”。

文學科不同於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學科,被許多人認為只需努力抄寫背誦即可,其實不然。例如,識記生字時,有些孩子用時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於根據以往所學知識,總結規律,遇到新字結合經驗,用時用力少,但記得牢固清晰。如識記“載”一字時,有些孩子能夠根據“截”、“裁”、“栽”三字輕鬆解決上半部分的記憶,然後根據它的含義,解決下半部分的識記。而有些孩子則不利用已有的經驗,把這個字當做一個全新的字來進行識記,用時用力多,卻還容易出錯。

“識記(熟記)應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你應當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認識)、弄懂大量的事實、事物和現象以後再進行識記。”“有經驗的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教學時,能使識記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並不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誦規則和結論: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括的逐步的識記。思考和熟記的統一表現得越鮮明,學生的知識就越自覺,他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就越強。”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律的東西,我們不能讓孩子死記硬背這些東西,而引導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過程掌握它們。這是一項複雜的技術,要想熟練地使用,我必須多總結多揣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