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文書谷 2.5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合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蘇霍姆林斯基説:“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面對我們的學生,我覺得他們都是智力正常的學生,只是學習成績略有所不同罷了。就連一個白痴都可以培養成才,難道我們連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無能為力了嗎?退一步講,即使有少數學生文化課成績是差點,但在他們身上肯定會有他獨特的長處的,我們老師發現了嗎?多數的教師恐怕都在分數的“近視眼”下忽視了!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所以説,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責備和訓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學生能在各方面都協調統一的發展,需要真正意義地實施素質教育。而我們目前好象還只是在口頭上喊得多,而實際做的還有相當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

古人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春遊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現在學校的某些舉措,比如體育課要求老師不要做有危險傾向的動作,要保證絕對安全,等等。連最基本的身體素質都可以棄之不顧了,還奢談什麼“素質教育”!

我們似乎忘了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了,蘇霍姆林斯基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説:“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説: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訝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蘇霍姆林斯基就反覆強調:“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

這才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真正強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不久前,利用每晚睡前一小時的時間,自學了《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書留給我的感覺是:無論你是一位剛剛加入教師隊伍的新手,還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你都已經選擇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職業:教師,那麼就需要你耐心細緻、身心投入、勇於奉獻,擁有無私的愛心、非凡的個人魅力、自信且超羣的能力。選擇了教師這份工作,就意味着從此你將影響到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記住,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別人塑造未來,教師的影響將是永久且深遠的。教師的肩上承擔着多麼高尚、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責任!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為“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為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為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為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學會教育教學、學會成長的好教材。

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書中的言語和比喻幽默、風趣。書中給教師提出了101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在這本書裏,安奈特用樸素的語言將自己教育教學中的案例向我們娓娓道來,讓你覺察不出教育專著的乾澀和乏味,理論與案例有機結合,讀了讓你回味無窮,意猶未盡。這些建議不論是對新教師還是老教師,在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上產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學效果“立竿見影”。《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不僅給了我讀書的樂趣,積累了知識,更是給了我很大的思想震撼和反思的空間,特別是《要明白教學工作的艱難》、《做到最好》等幾篇文章更是引起了我深深地共鳴。

正如書中所言,“教書育人需要努力和付出,有時候這條路相當的崎嶇不平,你可能會不停的摔跟頭,甚至還可能流血,但是付出最多的也是回報最多的,教書育人帶給你的.收穫,遠遠超過你的付出。”自從我擔任大2班的班主任以來,我時時刻刻在提醒自己,我要成為每個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心靈培養師,培養的好,每個幼兒有可能都是國家的棟樑,培養的不好,有可能會給社會、家庭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從上任以來,我不斷的利用一切機會充實自己,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最好,給學生作出好的榜樣,正如書中説言“只有我們做到最好,學生們才有可能做到最好,只要全力以赴,我們的生活、別人的生活,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奇蹟。”的確,大班這一年,在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無論是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還是文明禮貌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總之,學習《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讓我收穫很多,它給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讓我的心靈滋養,心胸開闊,讓我更加明白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着幼兒,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因此,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更加積極的讀書學習,充實自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最平凡和最有效的方式來關愛幼兒,使自己成為能影響他人,改變他人的老師,並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成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一直以來,都以工作忙而無法靜下心來讀書為藉口,按照學校的要求,本來早就應該看《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的,一直拖到現在才看。當我看到鄭傑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第一句話——“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時,就被一種別樣的角度所吸引。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讓我感覺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説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三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一、讓我們現代起來

現在的整個社會走的都是現代化的路線,教師的資源分配也走上了現代化的路線。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努力體現我們自身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定位有來自於三方面,學生,同事和領導,鄭的校長指出價值最高就是最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教師。當然,如果你既能受學生和家長歡迎,又能得到同事和領導的認可,那這是最好的。事實上,作為培養人的人,如果我們當教師的自己不先現代化起來,那我們怎麼幫助孩子們創造屬於他們的未來?當然,這個現代化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去積極迎接新知識、新觀念、新思想,去完成自我的覺醒,最終完成自身的現代化,幫助學生成長,幫助學生去創造屬於他們的未來。

二、教師要有靜氣

大家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在安靜的時候往往能想通一些事情,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那麼,你就無法進行教學反思,無法學習提升自我,無法接受新的教育方法,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

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

鄭校長不僅為他的教師搭建“幸福的三層樓”努力,而且提出教師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於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我經常看中央12套,那裏講的一些事例,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好多罪犯都是因為他那不快樂的童年,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為我的學生童年時代的幸福服務,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關愛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得到快樂。我想這種服務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幸福源泉。對那些樂於學習、擅長學習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各種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獲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要分析他們學習差的真正原因: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教師除了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外,更應引導學生尋找另一條到達幸福的道路,比如,有些學生有某方面特長的,要引導他們朝自己特長方面發展。

讀完這本書,讓我重新理解教師這個職業,讓我重新調整自己的姿態,讓我重新去思考,它將讓我真正體會教師職業的價值,從而更深愛她。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假期裏讀了李鎮西老師的《給新教師的建議》,感受還是很多的,作為一個剛踏上這個工作崗位一年的“九成新”教師,要想快速的成長起來,光明白書裏這些道理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做。書中好多條建議在我看來都能對我有很大幫助,因此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給自己羅列了以下努力目標。

1、潛心經歷。

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參加工作時間不長,不僅僅是環境的變化(從學習的地方來到了工作的學校),也不僅僅是角色的變化(講台下的學生變成了講台上的老師),更主要的是一種人生經歷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更是我從成長到成熟的過程。不止一個人告訴我,剛參加工作,要學會“多做事,少説話”,我倒更願意這樣理解:多經歷,多感悟。小到在教室裏打掃衞生,去打印室複印資料,大到上課,參加教研活動,這些都是一個新老師具體而實在的經歷。多做事情,就是多多地經歷,少説話,就是要用心去感悟,經歷的直接收穫就是帶來熟悉和經驗。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説,熟悉事務和具備經驗是非常必要的。

2、要做好從頭學習專業知識的準備。

我並沒有接受正規的師範教育,更多的是通過私底下的自學,而後考試,具備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但是我所有的.知識與我們國小課堂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我必須根據的學生特點、教學要求等內容做出相應的轉化。相應的我作為一個新老師,必須重新“學習”一番國小的課本知識,準確抓住每一個知識點,輔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寓教於樂。這些都是我在就業前所不具備的能力與“知識”,但我時刻準備着,像海綿一樣吸收着學習着。

3、聽老教師的課。

上一年多半時間用來聽課,我的感受與這本書中的描寫不謀而合。書中説到:“課堂是一個教師施展教學本領的真實場所,置身於這樣的場所,往往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教師的綜合氣息,比如教學語言、教學智慧、教學行為等等,這種真切的感受,可以帶給新教師最新鮮的認識,同時跟上課的優秀教師進行交流,分析自己聽課的得失,可以讓自己儘快成長。”我想,要想得到更大的進步,光靠我不停聽課是沒用的,課後與師父的那些交流與總結真真對我幫助很大。

4、逐步享受寫東西的快樂。

學校常常要求我們寫教育日記,開始總覺得不知道寫些什麼,也不善於觀察總結,寫出來的東西就像是流水賬,自己都不滿意。但是看到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説到,“工作感受、教學啟迪、生活苦樂、人生感悟、見聞雜感、世界大事等,都可以成為筆下的東西”,“寫東西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寫是促進和加深思考的絕妙方式。很多問題,只有提起筆來,我們才能思考得更深入,更細緻。”看完這些我茅塞頓開,如果説之前的我只是為了寫日記而寫,那麼接下來我就要學會為思考而寫了。

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我是與班級裏的孩子們無異的,他們從一張白紙慢慢變成斑斕的水彩,他們在成長的同時我也在成長着,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新晉教師,不斷經歷,不斷感悟,逐漸成長,慢慢在我的白紙上塗上顏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悦;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做一個心中有光的教師,明媚自己,明媚學生,也明媚世界!

《給教師的建議》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自身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結合教育理論的著作,他寫作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這本書對中國小教師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這也是我選擇此書進行學習的原因。希望剛剛邁入國小工作的我,能從這本書中汲取到實用的教育教學方法,更好地完成工作。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廣大教師的第1條建議,可見其重要性。讀完全書我發現只有一位教師先認識到這一點,才可能向教育教學的目標邁進。

在學校中有些教師總會對學習上的“後進生”有偏見,這其實是在不自覺中將學生抽象化了,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忘記學生的能力差異,而簡單粗暴的將學生當做沒有情感,沒有區別的學習機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讓同一年齡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時,我們會認識到即使年齡相同的孩子,體力也存在差異,而一旦到了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領域裏,我們則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我理解的是,對待學生要因材施教,在保證每個學生都達到課標要求的最低標準的前提下,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要求。這和現在倡導的“雙減”政策也是相符合的。“課後服務”的“分層輔導”正是教師幫助每個學生實現自己小目標的途徑,在A類題中鞏固基礎,在B類題中擁抱提升。

在語言科目的學習中,教師常使用閲讀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體驗語境和理解字詞意義,而閲讀似乎較少與理科的學習產生聯繫,蘇霍姆林斯基則將二者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國小裏,教師要教會所有兒童“在閲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閲讀”。廣泛的閲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抗理科學習的枯燥感。教師應選擇與知識點相關的課外閲讀材料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輔助學生理解課內的枯燥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引起學生對課程興趣的同時,也使得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逐漸構建出一套知識框架,教師再相應的引導就可以幫助學生完善框架,這樣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每個學生的提問和思考能力也有所發展,成績亦隨之提高。除此以外,蘇霍姆林斯基還指出“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可見不明白的死記硬背是最消磨學生興趣的,而理科的知識都是有內在邏輯性和科學性的,活的思想更是尤為重要,所以閲讀更要與理科學習相伴,將學生從死記硬背的痛苦中解放出來,用理解的思維來對待學習。

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讓學生熱愛閲讀,是教師教學的良藥,也是使命。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在寒假裏,我主要閲讀的書籍依然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其實從閲讀之日算起該有一年的時間了,可到今年寒假才將此書讀完,不是我懶散悠閒,而是每次看完一個故事吸收完一個教育精華後總得花上好一段時間去消化,去反思自己,我想只有這樣才能將所讀所學所悟的東西用之教學,我的學生才能從中獲益。讀完此書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偉大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依然有着重要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總能用很貼切的語言來解讀我們教師的內心,他總能站在我們的立場去為我們解惑,每次閲讀後,我總種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個學期在教學上帶給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後進生,針對後進生的問題我看過不少書,也聽取過不少名師的意見,可自己總跳不出那個死角,表現得太過於激進,對於學生的優異成績表現得過於興奮,對於那些後進生的學習情況卻缺乏冷靜地分析。到底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在書中有一章節專門是針對後進生問題的,這個章節在讀完一遍後我收穫不多,可在我一次次教育失敗後我總會再次翻閲,發現每次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現在我常問自己: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當然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每個學生上着同樣的課,問着同樣的問題,佈置同樣的作業哪怕,補差也沒有分出個差別。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也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在捧着教育名著或其他有益的書籍?所以今後,我要想要求學生多閲讀必須從自己做起: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我想只有讀得多,學得多,悟得多,才能將最好的教學奉獻給自己的學生,才能將最新的教學理念灌輸給我的學生,最終我才對得起我的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文書深刻的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注意是學習的門户”。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怎樣培養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遊移、分散的壞習慣呢?

第一、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幹着這個,想着那個;一會兒幹這,一會兒幹那。教師要從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給幼兒看圖書時,看完一本,再換一本。給予幼兒玩具,也不要一下子太多。如果玩具成堆、書成堆,容易使他們養成注意力分散的習慣。

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體會到完成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種愉快也能幫助他們繼續學習,保持注意力。

第二、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複。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後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為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為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複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説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三、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説,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因為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如課餘時間聽小説連播、聽音樂。鼓勵孩子複述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

第四、不要讓孩子的時間太充裕。有的家長以為,讀書做作業的時間越長,學習成績就會越好。其實,時間太多也有負作用。造成許多孩子對於時間沒有緊迫感,學習起來慢騰騰的,本來一小時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時還沒完成,而且養成注意力渙散的毛病。時間不多,反倒會逼着孩子注意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

第五、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孩子在家裏學習的時候,最好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場所,它的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種心理活動的'定向,即每當在習慣了的學習時間和地方坐下來,精神便條件反射似地集中起來。家長應該把孩子的學習時間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時間,不要隨便支他們打油買菜、拿東西,以免干擾思維的連續性。家裏要給孩子提供專門學習的地方。孩子學習時,家裏要安靜。

第六、訓練自我控制能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排除主客觀因素的干擾,才能專心致志。教師可以幫助孩子從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孩子的書桌上不要擺放裝飾品和零食,看書寫字時保持正確的姿勢,不亂動、不亂摸,字要寫工整等等,孩子如果能控制與學習無關的動作、行為,就比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緒。同時還可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加以培養。如聚精會神地下棋,這是集中思想,訓練有條理地思維的良好方法。孩子學會專心致志,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暑假裏,我再次閲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讀完後,不禁感歎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他彷彿正在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一樣,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書中共寫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作為教師的神聖職責。授業,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蘇霍林姆斯基就提出“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給我們的建議是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是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他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生活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過程中活起來。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地獲得這筆終生受用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一位老師,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們能對語文更感興趣一些,學習更積極主動一些,學習熱情更高漲一些,我想這是我追求的目標,但如何才能把課上得更生動、更有趣、更吸引人呢?興趣的源泉在哪兒呢?這是從教一年以來一直讓我倍感困惑之處,但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興趣的祕密何在”,我們“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實施和現象的‘權利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務就是要不斷的扶植和鞏固學生想要成為發現者的願望,並幫助他們實現這種願望。

此時不覺有些底氣不足,自己讀過的教育專著可謂是鳳毛麟角,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沒有正確教育教學理念的支撐又怎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更科學、更有效、更遊刃有餘呢?怎樣才能使自己不侷限於一桶水,而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呢?書中又給了我及時的提示:“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還有擔任班主任的瑣碎工作以及生活瑣事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似乎時間已經被完全用光了,其實不然。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裏來呢?書中給了我最真誠的答案: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讀書能使人變得睿智,當讀書真正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時,那麼我想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説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也曾對其中的內容有過涉獵,然而在自己真正擁有了這本“教育寶典”,懷着無比虔誠的心情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帶給我的不是仰望的驚歎,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鳴。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位教師都希望學生對自己的學科感興趣,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需要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幽默的語言等吸引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上你教的這門學科。對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他的建議,“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就,那麼這種駕馭知識的情感就會更加強烈。”我想,這條建議與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吧。只靠幽默的語言,高尚的人品還不能培養起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收穫的.喜悦中逐步培養的學習興趣才是持久的。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這一現狀。他説: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100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7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知道應該在課堂上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設計出不同的作業,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都能找到自信。但真正實行起來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恆心的,任重而道遠!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而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從而讓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感受頗深。不可否認,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説,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忙於批改作業,週記作文、家庭作業、默寫還有一些補充的習題之類,有時候批到晚上一兩點還是批不完。由於時間的絕大部分都用在了批改作業上,於是備課就不是太充分,乾燥、枯燥的課堂自己都有點不耐煩,何況是學生呢?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沒有時間。殊不知,有時我們的時間分工也不太合理,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比如我們總抱怨總有批改不完的作業,試想,假如我們把課堂效率提上來,書本知識的絕大部分能在課堂上消化,那麼,我們還需要佈置那麼多作業嗎?苦了學生又累了自己,何苦?

現在想來,自己的讀書量真的很有限。有時為了一節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捫心自問: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感受頗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實,學生學習也是在從事一種腦力活動,本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卻不費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盡了;同樣一道題,有的同學只需5分鐘就能解答出來,而有的孩子需花半個小時以上,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一樣,也應因人而異,個別對待。對後一種孩子應以特別的關照,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脾氣、家庭背景等原因,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設計出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這也是教學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讓他們也感覺到自己也是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因此,教師在瞭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應給學生多提供成功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會促進他們不斷取得進步。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給教師建議》讓我愛不釋手,是因為它真正能夠讓我掩卷沉思時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文書深刻的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注意是學習的門户”。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認知過程,而是伴隨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的一種屬性。它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及有意後注意。作為第二語言,英語首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複。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後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為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為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複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説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説,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因為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多聽,只有不斷的輸入,才能有適當的輸出。

第三、注意對作業的檢查。“檢查練習本吞沒了我所有的空閒時間。”經常聽到教師們反映。教師辛辛苦苦批改,學生看上一眼無動於衷。好多小時的勞動付之東流,豈不令人心寒。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決方法首先學校裏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養,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一個説錯或者寫錯的詞,不僅教師,而且學生聽起來都會感到它的不協調,就好象一個具有高度音樂聽覺的人,聽到一個多物的音符時感到那麼不入耳一樣。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時時注意要求學生通過聽讀等手段來診視英語詞句的正確、純潔和優美。而且我們還要就每一個單詞跟學生一起編寫作文。讓詞深入到學生的精神生活中,教他們學習用詞來表達最微妙的感情,來反映從周圍世界得來的印象。教師要把自己的學生從書本和思想引導到活動,再由活動引導到思維和詞。應當儘可能讓學生講故事,發表議論,彙報他親手做過的事情,講述他所觀察到的事物。應當佈置一些作業要求學生通過講述、彙報和報告,把現有的知識“投入週轉”,也就是説,使詞成為進行創作的手段。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佈置作業的問題上要多加考慮,如何讓作業為教學服務,如何讓每天的新知識“投入週轉”得以鞏固。

當然人自有惰性,學生的作業不是放任自流。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是定期抽查,不僅可以督促學生,也可發現問題及時補漏。

只有佈置創造性的作業,用多種靈活的手段從改作業的海洋中擺脱出來,才可以使教師、學生更輕鬆,使教學更精彩且更有實效。

因此在英語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這些方面的培養,他們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讀完對自己影響很大。

一、正確看待兒童成績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對於自己來説的,教師應該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學生各個方面,知曉學生的各種特點與個性,任何時候不拔高,不低估,這樣才能中肯地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的生長髮展方向。

二、瞭解兒童的個性需要

“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這段話,給我的啟發很大,無論是對待優等生還是學困生,要幫助他們學習,首先就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將會遇到何種困難,這樣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瞭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明確學生在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積極採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師充分備課

(一)用一生去備課

書中提及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聽課教師詢問這位講課的歷史老師備這節課需要多少時間,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蘇霍姆林斯基通過這位歷史的回答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師擁有豐厚的知識,才能自由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二)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在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為例,建議我們分層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瞭解。

借鑑以上的建議,如何對班上學生進行輔導,有了一點想法。現階段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置符合他能力的學習任務;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與家長聯繫制定家校學習習慣培養計劃,家校聯合努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通過鼓勵機制,引發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

蘇霍姆林斯基那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有很多,“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有人説老師是種植孩子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靈的明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向各位老師們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金秋十月裏,還未落完的桂花是浪漫的,將黃的銀杏葉是浪漫的,這本《給老師的建議》也是浪漫的。他與漫山遍野的球陪伴我度過了初入教師行業的第二個月。

相比於九月份,我與這些“孩子們”已經交手一個月了,他們漸漸地知道了我對他們的要求,我漸漸的瞭解他們的個性,但是慢慢地瞭解越多,我愈發迷茫,找不清工作與工作的關係,完不成基本的工作任務,甚至有時都會迷失在忙忙碌碌卻又無所適從的日子裏。《給教師的建議》出現在我生活裏,像乾涸沙漠中的一場雨,又像臘月寒冬中的那堆篝火。

翻開上篇,書中寫到;從哪找時間,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世界是公平的,並不會因為學識淵博會多給一分鐘,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少一秒鐘。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做的事情:備課、上課、輔導。這些基本的工作將會用掉大量的時間,如何確保剩下時間裏,將自己的'工作進一步精進,這是困擾教師的一個難題。書中説道:優秀教師教育技藝的提高,正是由於這種經常性的閲讀不斷地補充了他們知識的海洋。在從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師所掌握的知識應與交給學生基本知識的比例是10:1,那麼,到了15~20年工齡時,這個比例應成為20:1,50:1。是啊,真理是不變的,但是時代是進步的,社會是發展的。身處教育行業,若不想被時代的洪流淹沒,我們必須依靠不斷學習,不斷閲讀,與時俱進。更應該明白,教科書裏的知識,只不過是基本的入門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的知識更應該是滄海一粟。

講完了教師,學生的話題便在下篇一一呈現。為什麼會有為什麼低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高年級就有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每個孩子的體力是不同的,如果讓7歲的孩子都來提水,體力強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體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經筋疲力盡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會因為勞累而受內傷,甚至進醫院。同樣兒童從事腦力勞動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對事物領會理解記憶得快,有的卻領會得慢且記憶不牢固。這就是説,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説,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面對“後進生”,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應光是説孩子們腦子笨,不知道學習,家長不配合。而是提醒我們應該找找自身的原因:對孩子我們缺少個別對待的態度!雖然平時我們耳熟能詳的知道備教材、備學生,但真正説來我們有幾個能像孔子所説的“因材施教”的去做?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大師級別的教育家,《給教師的建議》更是經典中的經典。我認為這本書完全不同於當下隨便翻翻的“快餐書”,我更想把他看成一本智慧教育大全,一本可以在整個教育生涯中隨時尋找方向的燈塔。《給教師的建議》出現在我生活中,像是剛經歷大雨的沙漠,浸潤大地;更像是寒冬裏的篝火,温暖心靈。

生活還要繼續,讀書便不會停止,一切都會更美好,所有人,所有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要知道,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也就是説,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觀察多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學生情況,採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一、在聽課中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提升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工齡的長短並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説“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覆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説:“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看到這裏讓我想到了許多年前學校要求我們手寫個人自修筆記,倡議老師們寫寫自己的隨筆,一直到現在的電子博客,我們學校的教師大多都在堅持寫隨筆,這和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説的教師日記可以説異曲同工。著名教育家葉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作為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整得極好的土壤裏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我們的學生是種子,他們不會一躇而就,立即變成參天大樹,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澆水、施肥、修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為心中理想的“大樹”,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為學生的成長“澆水、施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