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説課稿錦集9篇

來源:文書谷 1.43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説課稿錦集9篇

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體會分數混合運算與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一樣的,會計算分數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

2、利用分數加、減、乘、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每步中的單位“1”的確定。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室,教圖,紙卡(習題、概念)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入

1、口算(卡片)

1/4×4/5 1/3÷1/12 2/3×9/10 1÷2/3

請生説説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2、整數混合運算順序的複習,只説運算順序,不計算:

35+54+17 16×3÷2 14+25×3 24×(15-12)

回憶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先乘除,後加減;同級運算從左往右依次計算;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算中括號裏面的,最後算括號外的。當然簡算時除外。)

3、請找出單位“1”,並説出它們的關係式。

① 五(1)班女生人數點全班人數的5/9。

② 小明體重是爸爸體重的7/10.

③ 梨的重量是蘋果重量的2/3.

同學們,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分數混合運算,學習相關知識,相信大家學完以後一定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板書課題 :分數混合運算(一)

(環節點評:設立這個環節,主要幫助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加深回憶,併為學習分數混合運算而用鋪墊,激發學生對新的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今年的3月份,一位同學家了發生重大事故,聽到這個故事後我們紛紛拿出了平時省下來的零花錢捐給了這個同學。這時有三個小朋友也參加這個活動中來。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1、大黑板出示的例題。。

(1) 小亮捐了12元。

(2) 小紅捐的錢數是小亮的1/3。

(3) 小新捐的錢數是小紅的3/4。

小新捐了多少元?

2、學生談談從圖中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

從圖可獲取的信息有:A小亮捐了12元;B小紅捐的錢數是小亮的1/3;C小新捐的錢數是小紅的3/4。(請兩至四位學生髮言,並用舉手的方式進行檢查全班學生的獲取信息情況。)

3、當你獲取了這些數學信息,你會提出什麼問題呢?(學生髮言提問)

4、生獨立完成,解決問題。小精靈兒童

教師重複問題後,要求學生:

(1) 獨立思考,找單位“1”,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

(2) 列出解決問題的算式。

(3) 與同桌説説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列式以及結果。

4、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反饋解答情況

(1)根據問題分析數學信息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生:求小新捐了多少元?

師:下面我們就來根據問題分析已知的數學信息。

請同學們找到跟求小新捐的錢數有密切聯繫的數學信息,把它讀出來。生:小新捐的錢數是小紅捐的2/3。

也就是説要求小新捐多少元,得先求到什麼?

生:要先求到小紅捐多少元?。

那麼請把跟求小紅捐的錢數有密切聯繫的數學信息讀出來。

生:小紅捐的錢數是小亮的1/3。

通過讀題我們已經知道了小亮捐12元。那麼也就是説小紅捐的錢數是多少元的1/3呢?

生:是12元的三分之一。

(2)引導提問

小紅捐的錢數是小亮的1/3,這裏的1/3表示什麼?

生:表示把小亮捐的錢數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1/3。

這裏的單位“1”是誰?

生:小亮捐的錢數。

可以怎樣畫線段圖來表示這樣的數量關係。生獨立畫圖後,師示範板書該線段圖。

生:12×1/3=小紅捐的錢數

那麼你可以求出小紅捐的錢數了嗎?

生:12×1/3=4(元)

你能畫線段圖來表示這樣的數量關係嗎?

生:4×3/4=小新捐的錢數

那麼你可以求出小新捐的錢數了嗎?

生:4×3/4=3(元)

(3)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順序的探討。

下面誰來説説自己怎樣列式的。

觀察綜合算式,你發現它跟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混合運算有什麼不同。生:它是分數的混合運算。

針對綜合算式,結合綜合算式每一步的意義來説一説是怎麼計算的。

同學們認為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有什麼聯繫呢。生: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一樣。

先乘除後加減,在同級運算中,從左到右依次計算,有小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面的。當然如果有簡便算法的除外。

接着結合例題,説明分數連乘時,可以同時進行約分。注意書寫格式。

5、課堂小結,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

(環節點評: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緊扣重點讓學生掌握計算分數混合運算的方法,突出難點:學會找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每一步中的單位“1”的確定。並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分數混合運算與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79頁中“試一試”中的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之後請學生上來板演,並點評。

2、出示帶有括號的分數混合運算,讓學生課後思考解決方法。

3、佈置作業。書本P79頁練一練中的第1題前四小題;第2題。

(環節點評:通過鞏固練習,使學生對新學的知識加深認識,加深運用,同時佈置有課後思考作業和課堂作業,以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板書設計:分數混合運算(一)

小紅捐的錢數=小亮捐的錢數×1/3

=12×1/3=4(元)

小新捐的錢數=小紅捐的錢數×3/4

=4×3/4=3(元)

綜合列式:12×1/3×3/4

=4×3/4

=3(元)

答:小新捐了3元。

分數混合運算與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教學反思:

優點:

1、關注學生的學情

學生在解答所提出的問題時,自覺地利用了分數(一步計算)的解答方法,通過畫示意圖、寫等量關係、找到了解題步驟與關鍵,通過由先分步,再列出綜合算式這一過程,學生很自然地將“整數的運算順序”遷移到“分數的運算順序”,這足以説明學生有自己豐富的數學現實,並能用之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注重對學生的課堂生成的及時捕捉和對比反饋,讓學生在觀察、交流、比較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連乘、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注意格式的規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2、重視數學的體驗發展提升數學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應用,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如在“通過畫示意圖,列分步、綜合算式,着重説明綜合算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運算順序”這個環節上和通過讓學生分組解答不同的提問,回答這道題要先求什麼等思維活動,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在學完本節課後,讓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穫,使學生又體驗到豐富的數學內容,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也達到了和諧統一。

3、能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與交流

我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的基礎上開展探索與交流,鼓勵學生在嘗試、交流中學會分數連乘、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及其方法,體會一次性約分可使計算相對簡便。體會整數的運算定律同樣適用於分數運算。

不足:

1、教師放手不夠,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觀察、思考、比較、分析,和充分表達的時間,更好地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教師在教學中對電腦操作不熟練,所以造成一些時間的浪費,影響了學生的情緒,也影響了老師的情緒。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國小階段的最後一組課文,學習時要注意綜合運用國小階段掌握的語文基本功,使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在運用中得到複習鞏固,為進入中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選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蹟——主持修築京張鐵路,説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遇到的各種困難,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教學難點是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築京張鐵路的原因。本課安排2課時,我這裏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情況確定以下目標:

1、情感目標——瞭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

2、知識目標——學習生字新詞。

3、能力目標——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説教法

《課標》指出:“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選擇恰當的教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此確定具體教法如下:

1、從整體入手,弄清課文講了什麼,然後圍繞中心(傑出、愛國)突破難點,讓學生在具體環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處理“詹天佑在什麼情況下接受任務”這一內容時,採用以讀代講法;處理“勘測線路”這一內容時,採用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處理“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採用討論法等。

三、説學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生源情況,確定如下學法:

1、圈點批註法——讓學生邊讀邊畫邊想,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增強其創造思維能力。

2、體悟法——抓住重點詞句品味,體會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朗讀法——進行各種各樣的讀,諸如默讀、誦讀、分角色讀等等,培養朗讀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説程序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簡介詹天佑。

(二)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1、快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有關詹天佑的哪些內容。

2、邊讀邊畫出受感動的地方。

3、檢查。

(三)品析課文,深入理解。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講了什麼。

2、説一説這三句話分別告訴了我們什麼。

3、出示幻燈:“這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

(1)這句話和“這是一條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比較有什麼不同?

(2)從“第一條”、“完全”、“我國”等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4、學習“當時”的情況部分。

(1)默讀2、3自然段,思考:清政府提出修築京張鐵路為什麼受到帝國主義阻撓和要挾?詹天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接受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任務的?

(2)教師引讀,初步理解內容。

(3)出示幻燈:“消息一傳出,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説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思考: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讀一讀:“帝國主義者卻認為這是一個笑話”為什麼?出示幻燈:“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説:‘能在南口以北修築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你對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

(4)再讀課文,體會詹天佑的愛國思想。

5、學習“勘測線路”這部分內容。

(1)默讀本段內容,畫出你受感動的句子。

(2)同桌交流看法,説説句子的意思。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

(4)交流: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修築的……失掉信心。”聯繫上下文談談對這兩個句子的認識。

(5)朗讀。

(6)總結學法。

6、自學5、6自然段,思考:

(1)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詹天佑採用了哪兩種不同方法?

(2)詹天佑是怎樣解決火車爬坡的問題的?

(3)學生自學,討論,畫示意圖。

(4)檢查。

7、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思考:

(1)京張鐵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麼?

(2)外賓看到這項偉大的工程時會怎樣讚歎?

(3)再讀,體會。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體悟中心思想。

(2)想想課文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例表達中心的?

五、説板書

板書在教學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此,我本着“圍繞中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服務學生”的原則設計瞭如下板書:

21、詹天佑

阻撓

勘測線路

傑出

要挾

開鑿隧道

嘲笑

設計人字形線路

愛國

困難

回擊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屬於20以內數減法計算中“比較意義下的減法”的學習,即學習“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這類問題可以用減法來計算的學習過程。

在本單元“加與減(一)”中,此課正好是在前幾節課認識“從總數中去掉部分”的減法計算後的另一種用減法解決的數量關係的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可以用減法計算,豐富對減法意義的認識。

過程和方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小組合作探究、使用各種直觀感受的方法,將學生從已經掌握的“已知總數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這種減法,過渡到今天學習的“比較兩個數的多少”也用減法計算的認識上來,同時也鞏固十幾減7,6的退位減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會用減法解決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

難點是理解“求兩數相差多少”可以用減法計算。

突破方法是通過直觀的方法,畫一畫、擺一擺、比一比等幫助學生形象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交流下,達到知識的探究發現,並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二、説學情:

一(2)班學生48人。學生對學習數學有着一定的興趣,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

開學初前幾節課,學生對“從總體中去掉部分”的減法已基本掌握,不過運算速度和準確度還有待提高。

三、説教法學法:

從學生髮現問題中的信息出發,圍繞如何解決問題展開小組合作及討論探究,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練習和解決實際問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應用。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教法我採用情景引導、問題引導和活動評價。學法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時也應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引導轉化學習。同時也嘗試四人小組的形式來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首先我安排的是一(2)班的班幹部們要開會了,出示完情景圖後,讓學生觀察並説説圖中的數學信息。如有11位同學要開會,現在只有7把椅子。

(板書課題:開會啦)

接着出示問題:

“每人坐一把椅子,夠嗎?”

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請代表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學生髮現有11個人,才7把椅子,不夠坐。

同時還可能出現一些學過的知識內容,如數量大小的比較:11>7

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請代表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接着,我繼續提出問題:

“還缺幾把椅子呢?”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同時提供部分學具供學生使用,如小棒,圖形等。

待學生討論完畢後,請學生代表進行回答或上台演示,説一説小組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案,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學生可能會用擺小棒或者圖形,也可能會列式計算。只要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説得合理,都給與肯定和表揚鼓勵。

在用圖形表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説出“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這個內容是在上一學期中有學習過的,這樣既回顧了已學過的知識,也為列式計算打下基礎。

在講列式計算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先説一説各個數量表示的是什麼,接着我會提問:這種想法是計算“從一個總體中減去一部分,求還剩下多少”的方法嗎?

繼而再讓學生討論,通過比較和圖形的對比,引導學生髮現這個列式是計算“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的減法算式,從而突破重點。

如果學生還是不夠很好的理解,那我會安排一個讓學生現場體驗的環節。請11位同學來示範,先全部起立,然後拿7把椅子請其中的的7位同學坐下,看剩下還有幾位同學是沒有椅子的。這樣就把問題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從總數中去掉部分”的數量關係,接着提問:那我們只要再添上幾把椅子就夠呢?

再讓學生説一説,學生可能會先產生“7+?=11”的概念,這時引導學生,我們現在要算的是“其中的一部分”,那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得數?(用減法)這樣學生在掌握數量關係的同時,也能更加清楚的理解這幾個量之間的聯繫,對比後發現這個減法計算是“兩個數量的多少比較”的結果,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在觀察數量時,我還會像前幾節課一樣,提問學生,11-7這個減法算式是一個怎樣的減法算式?讓學生對比被減數和減數後,能正確的説出這是一個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

在發現和掌握以上新授知識後,我馬上安排兩道類似的題目進行鞏固,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同時在第2小題讓學生提一個數學問題時,我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即在小組內交流,也在班級內交流,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緊接着用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計算比賽,給學生一定的練習時間,要求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算出得數,算完後還要和同小組的同學交流結果,看那個小組又快又對。

第5小題還讓個別學生説一説,看能不能發現一些計算中的規律,豐富學生的認識,也培養學生的觀察總結能力。

從這個學期起,我還提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下課前説一説的形式,向全班同學介紹這節課你的收穫,目的也為提高課堂的學生專注度,培養學生的語言歸納總結能力。

如果時間還有,我還設計了一道拓展的題目,《知識能力訓練》上的“蝸牛爬井”的問題。這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加強學生對今天所學“比較兩個數多少”這類問題的理解與思考,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這就是我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五、説教學效果預測:

對於本班的學生,在效果預測方面我當然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所學知識。由於學生對減法意義已經初步形成,同時對於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計算已經基本掌握,但計算的方法有個別學生還停留在掰手指算等速度較慢的現象,另外從智力開發及能力發展方

面,我的教學設計也從務求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學生的發現與理解,逐步形成本節課數學計算的邏輯思維以及計算能力的養成。同時在設計上,務求做到承上啟下,融會貫通,讓學生能夠容易吸收消化的語言和方法去學習新知,達到學習的目的。

六、説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覺得還是挺成功的,時間把握和重難點解決方面,都在我的控制和設想範圍內。學生表達的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上,通過之後的練習課,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達到要求正確的完成練習。不足之處我覺得還是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上的設計和引導,因為這段時間所學的知識內容都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對於部分學習興趣不足的學生來説,課堂會顯得單調乏味,所以我想以後還是需要更加多的思考課堂的趣味性,以提高課堂效率作為教學設計的重點來開展教學。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是宋代作家王禹偁所寫的一篇寫景狀物類文言文,它承接前兩冊的古文教學,拓寬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視野,有利於積累更為豐富的文言知識;它駢散結合、質樸平易的文風是對本單元其他文章的補充;學習本文有助於提高對語言形式美的創造能力;加強朗讀,積極評價古代文人生活態度,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並使學生的審美與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1.2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具備閲讀淺易古文的部分能力,我所執教的班級有不少學生喜歡民族傳統文化,但因大多來自畲鄉,深受地方語言環境的影響,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對語言美的認識不足,探究能力明顯欠缺。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應該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應該以知識和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

這樣,根據本節課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依據單元教學的目標,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文安排一課時的教學,並從三個方面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素”、“勝”、“然”“宜”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學習古文中借景傳情、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提高審美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把握背景,知人論世;以情切入,對比想象;多樣誦讀,品析景語,提升探討,在自主與合作賞析中理解竹樓景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強化體驗,評價作者遭遇坎坷,身處逆境,卻保持恬淡從容、矢志不渝的品質,以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2.教學重、難點

本文無一句抒情,但全文句句有情,傳神景語表情懷,而且個別字詞更是意藴深遠,因此我確立了:

2.1重點:細膩體會文章以形寫神,借景傳情所展示出的閒居之樂,寓居竹樓的視聽之美。

2.2難點:理解“宜”字,評價小竹樓景緻,深入探討景緻背後的心境品性。

三.教法學法分析

3.1 教法

著名的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説過:“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即強調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個過程意味着知識需經由自我體驗得以建構,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義皆出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因此,我重視反覆誦讀、品析的教學方法。

3.2 學法

新課標指出:“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意味着理解文學作品不能沒有朗讀;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建議學生採用品讀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3.3 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為創設情境、提高課堂效率,我將配樂朗讀、提供圖景、詩文對比,而採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分析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本着讓學生自主發現,在評價中提高素養的建構式教學理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設計了五個環節,安排如下:

引讀事語

對比文體

品讀景語

解讀文士

配樂朗讀激慾望

角色想象探情懷

評論撰聯冷思考

發現曲折動惻隱

總結情語

積累挑戰化能力

4.1 引讀事語,發現曲折動惻隱

導入:每一座稱得上建築的房子,總是物化了一個人的人生觀,總是物化了一個時期的思想和文化。鳥巢、水立方是現代奧運精神的獨特展現,阿房宮的富麗堂皇是奢侈象徵,是皇權文化,今天我們登上一座小竹樓,看看住着是怎樣的人,又展示着怎樣的思想文化。(用多媒體展示鳥巢、水立方、阿房宮、小竹樓等圖片)

引導之後認識作者:王禹偁對我們而言是一位陌生的作家,請自由朗讀課文之後介紹作者以補充他的人生經歷。

(設計意圖:導入展示圖片,強烈的畫面對比有利於牽動學生的情感,引起閲讀興趣,加之以自由朗讀、簡要理解第四段的事件達到初步瞭解作者的目的,提高學生知人論世的閲讀意識。)

4.2 對比文體,配樂朗讀激慾望

問題:學過序、賦,在預習的基礎上請説説“記”與它們的不同,並請聽老師讀課文之後概括本文所記內容。

序:多樣,也有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的“序跋”之序 賦:講究鋪陳,重視詞藻 記:多寫景記事

(設計意圖:朗讀是言志傳神,負載思想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是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通過教師的配樂朗讀以文體對比引入內容的理解,既能激發學生誦讀慾望和審美情趣,又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

4.3 品讀景語,角色想象探情懷

新課標:文學作品的閲讀鑑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該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體驗,因此,作為教學重難點所在,我注重品讀二、三兩段,注重體驗,結合朗讀,由淺入深,層層剖析,安排三個小環節進行:

(一)抓文眼 話想象

(二)品絕句 探心境

(三)思矛盾 悟品性

(一)抓文眼 話想象

問題一:文中提到齊雲等四大名樓,你認為作者對四樓與小竹樓的情感態度是一樣的嗎?作者因小竹樓“勝概”而喜歡它,你們在反覆朗讀這開頭三段之後,你們也如此認為嗎?請簡要説明理由。

預設:

學生可能有多種理解。

及時根據學生對第一段語句的理解,我引入清朝詩人鄭板橋的《竹石》,也可以引入蘇東坡的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來認識竹的象徵意義與文化內涵,以理解以竹修建,雖是普通,但暗示高潔。

(設計意圖:本文文言語句不難理解,教學便以對作者情感態度的把握為切入口,抓住文眼,引發思考,同時將文言字詞理解融入具體語境中。)

問題二:我們因沒有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而做出多種回答,這是合理的,但如果設身處地地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登上竹樓那又有怎樣的感受呢?你可以是山野村夫、登樓騷客,也可以是樓中主人,經過你們的合作討論,請選擇一種身份上竹樓賞景,要求是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心態,模擬一個情境大膽組合文中內容以進行想象。

預設:

我示範想象個別語句,並出示一些優美的鄉村圖片。

例如:宜下棋 煙雲竹樹

我是王禹偁的好友,傍晚時分,我與王禹偁邊品茶邊下棋,廝殺過後,直身遠望,遠山蒼莽,煙繞霧迷,近水微漾,掠影生光;江山之外,炊煙裊裊升起,纏繞着是我的情感。不見鳥兒,卻是鳥語盈耳;回望小小竹樓,感慨不已,它帶給了我多少對自然貪婪的享受啊!

(設計意圖: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個過程經過合作討論與自主體會,在反覆朗讀中對文本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開始形成對話起點;再設置不同的角色進行想象,不僅有利於理解語句,積累文言字詞,更是在多重的體驗對比中深化情感的共鳴,這樣人文知識易於在動態中生成。)

問題三:不同身份的想象帶來異彩紛呈的體驗,村野山夫應該無法感受到樓中主人、登樓騷客在樓中的生活情趣,一經對比,我們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小小竹樓所帶來的美與快樂,有什麼美?有什麼樂呢?請小結。

〔結論〕:視聽之美 閒居之樂

以竹修建 暗示高潔

環境荒蕪 幽美清遠

寒傖至極 淡雅有韻

讀書 鼓琴 下棋 投壺 觀景

(設計意圖:適當的小結有助於整理想象所帶來的認識,體驗所帶來的深思。)

(二)品絕句 察情意

問題:在想象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但還需要體會詞語方深入作者的內心,你在想象中會發現作者的寫景表達用了很多極其精妙的詞語,你能仔細品味一番嗎?(品析之後還要求學生帶着自己的真切感受去朗讀這兩段。)

預設:

1.學生品析到“吞”、“挹”、“送”、“迎”等動詞,我可以引入對比,例如:“吞”與望、“迎”與看等的對比。

突破難點:

2.學生品析到“宜”字。

為體會這六個“宜”字,我如此引導:在竹樓中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天籟之音和樓內人物活動之聲,依據這些聲音,這六個“宜”用得合適嗎?並且,我將根據情況從這幾個方面加以點撥:

1) 將前兩個與後四個進行比較。

2) 聯繫宋代顧逢的詩句“宜涼宜月猶宜雪”和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加以理解。

3) 聯繫作者的人生經歷,探求他如此表達的心態、胸懷。

3.品析到寫景句的表達特點,我要求學生朗讀相關語句,以感受語言的亦駢亦散,音節和諧又具變化的風致。

(設計意圖:散文往往“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藏還露,便覺此中無限。”學生品味這空靈含蓄的意象和精妙的詞語,將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更有利於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思矛盾 悟品性

問題:在此樓賞景,可以享受到這視聽之美、閒居之樂,當然是“庶斯樓之不朽也”,但文中第四段卻又説:“豈懼竹樓之易朽乎”,這是否矛盾?如此表達有何目的?

〔結論〕:一方面是“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另一方面又是幸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內心異常複雜。他四年之內 “升——降——升——降” ,“八年三黜”, 四處奔居無定所,如此仕途,未知明年又在何處?因此“豈懼竹樓之易朽乎”,這是對遭遇坎坷的嗟歎,對世事無憑的哀傷,但他不怕樓朽也是豁達心胸的表現。雖然未知的仕途前景令作者不能把握,但能把持的是自己的品格。如今盼遇上“同志”,遇上知己,樓就可不朽了,實際是志同道合之人可以理解他的“屈於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的品格。因此,本文竹是他人格理想的象徵,樓是他心靈的宅宇,作者如竹樓般卑小,但擁有竹的高潔狷介,做到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作為諫官,王禹偁秉持堅硬的人格並將它轉化成了一種偉岸的官格。

(設計意圖:新課標的目標之一是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鑑賞文學作品關鍵在於“能否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藴和深層意義。”對作者矛盾心態的深思是明確作者心境品性的重要一環,以此把握全文,也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敏感性。)

4.4解讀文士,評論撰聯冷思考

問題:站在竹樓裏,面對黃州這塊荒涼之地,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思考,其他文人騷客跟王禹偁一樣嗎?例如蘇軾他被貶黃州,甚至遠至海南,柳宗元、韓愈等皆遭貶謫,不論是黃州還是海南,他們都經歷着人生最艱難的階段,這對你們有怎樣的感悟呢?請結合閲讀餘秋雨的《東坡突圍》寫一副對聯以表達對作者或對被貶文人的感悟。(印發《東坡突圍》一文)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養成對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現象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對比不同文人的人生經歷思考如何面對挫折,面對遭遇,並藉助對聯的形式表達,可以培養文言語感。)

4.5 總結情語,積累挑戰化能力

〔總結〕:本文形式清新自然,流暢跌宕;語辭雅麗,不事雕琢,亦駢亦散,如出天然;以實入虛,借景傳情表達了古代文人對仕途遭遇的生活態度,即身處逆境,仕途坎坷,卻秉持恬淡從容、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高潔狷介的高貴品格。

〔作業〕: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對自己的要求選做兩題。

1.整理文中“素”、“勝”、“然”等文言詞語的多種意義及用法。

2.學習文中第二、三兩段,進行排比式段落的寫作。

3:結合某個事物,模仿小竹樓用文言文寫一篇能抒寫自己情感的文章,字數不限,表達完整為好。

(設計意圖:本文作業在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上有一定的提高性和發展性,它彌補了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又在挑戰中深化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板書設計:

視聽之美 閒居之樂 讀書 鼓琴 下棋 投壺 觀景

以竹修建 暗示高潔 (多 比 省) 豁達心胸 高潔狷介

勝概 環境荒蕪 幽靜清遠(吞 挹 宜)

寒傖至極 淡雅有韻 (送 迎) 恬淡從容 昂然不屈

託 物 言 志 駢 散 結 合

六.評價與反思

針對當前高中語文新課程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教學理念,新課標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語文課程評價突出整體性、綜合性,根據具體情況又需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程度,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在能力遷移中體現出來的思維品質,不僅如此,還把握好評價的時機與尺度,及時推行賞識教育,實現評價主體和形式的多元化。

但正如美國學者波斯納所説的: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反思促我成長,而面對頗受爭議的文言教學,我總是在嘗試中不斷髮現文言教學的樂趣,例如本文教學重視情境品讀,極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從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到深入質疑探究思考,從體驗到品析,從作者個體到貶謫文學,層層推進,以求在動態的活動中生成知識,建構局部的人文知識體系。這種多層次的對話體驗與不同形式的朗讀相結合便是我建構式教學理念的粗糙體現,但願自己沒有因此而淡去文言文教學的語文味。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還有很多不足,請指教。

但,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將在不斷的探索與反思中與同仁們一起前行。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新教材第五單元的內容都為一系列的歐洲的風情,它向學生打開了一扇瞭解世界各地人文歷史的窗户。通過學習,讓學生在書頁間自由快樂地穿梭旅行,感受身未動,心已遠的境界。

《29、一座銅像》是其中的一課,抓住一座城市的標誌性銅像這個點,敍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時小英雄於連發現敵人妄想通過點燃地下火藥庫,而炸燬布魯塞爾市時,他機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撲滅了導火線,保住了城市,保護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們的稱頌,併為他建立了一座銅像的故事。引導學生閲讀本文,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小於連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品質,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站在整個單元整合學習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閲讀與寫作的方法,通過閲讀去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

本單元重點訓練的目標是,聯繫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理解詞語。教學中,我將重點訓練目標貫穿於整個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如聯繫上下文、查閲工具書、找近義詞等。

二、學情簡介

反覆朗讀,自我感悟。是我班語文學習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有良好的預習習慣,大家常常會以圈圈、劃劃、批註、質疑等方法自主地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能自主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學習,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能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學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達,也有一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課文內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課學習來看,由於學生年齡尚小,缺乏對英雄這個概念的具體理解,因此在全文學習中,貫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義;以及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感悟,瞭解比利時人民為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銅像的原因自然成為本文學習的重點。另外,從三年級開始,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也是訓練的重點目標,這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這一切都需要教師為他們架設平台,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單元目標及本班學情,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在閲讀中,認識本課生字8個塞、尿、迸、涸、庫、屹、覽、瞻;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乾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詞語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節。通過對文中關鍵詞句的理解,瞭解比利時人民為小男孩於連立銅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

3能借助板書的提示概括節意,並能以小導遊的身份,向大家介紹這座銅像。

四、教學設計板塊:

第一板塊:創設情景,揭題導入。

導入新課前,我帶領學生一起瀏覽世界各國著名城市的風貌。(同學們:我們在本單元的導讀課中,已初步瀏覽了許多著名的城市:透過小艇我們瞭解了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瀏覽了令人神往的日內瓦,參觀了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建築物悉尼歌劇院。今天我們就要到一個美麗的城市布魯塞爾去遊覽一下,去瞻仰一座銅像,去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課件出示應作相應調整、布魯塞爾風光圖片,最後定格於於連銅像。)

1、説説你看到了什麼?你有怎樣的感覺?

2、出示課文第一節,朗讀並質疑。

意圖説明: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首先讓同學們通過圖片文本,回顧本單元介紹的異國風情,然後將畫面定格於一座銅像,自然揭示了本課閲讀的重點內容。讓學生簡單闡述自己的所見所感,再閲讀本文的第一節,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針對課文中與之相矛盾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學時,當我問道:看着這座銅像,讀了這段介紹以後,你們有什麼想説的話、想問的問題嗎?教室裏頓時沸騰起來,學生有的問:為什麼布魯塞爾的廣場上要矗立着這樣的一座銅像?這個人究竟做了一件什麼事,人民都要紀念他?他只是撒了一泡尿而已,為什麼稱他是英雄?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們的閲讀興趣被激發出來,同時也為教師的教提供了突破口。

3、揭示板書課題:29、一座銅像

第二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學生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哪幾節向我們介紹了關於這座銅像的故事。

意圖説明:這一板塊旨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一個簡單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引出課文的'重點學習段落。

第三板塊:重點研讀課文第三節,感受小英雄的機智、勇敢。

1、指名1人朗讀課文第3節,思考:小於連究竟做了什麼,使人們將他稱為英雄?請你畫出文中有關的句子,簡要回答。

2、交流出示板書:急中生智澆滅導火線

3、藉助字典,理解急中生智。

意圖説明:從教材內容來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個顯性的信息,學生初步閲讀便能夠捕捉到,但對急的具體理解卻是一個難點。因此,教學時通過讀文劃句,直奔事件的結果,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出示板書,一是為學生概括節意作鋪墊,二是為深入研讀提供抓手。

4、深入研讀第3節,聯繫相關語句感受急。

(1)默讀當經過一個小院子時小於連斷定是隱藏的敵人搞破壞。想一想,小於連發現了怎樣的險情,請你畫出有關句子,然後,在小組裏交流説説當時的情況險、急在哪裏?

(當經過一個小院子時小於連斷定是隱藏的敵人搞破壞。這段話應出示)

(2)交流出示板書:路過小院發現險情(乾涸連着)

(3)師生配合朗讀,瞭解發生險情的過程。

意圖説明:這一環節的教學以急中生智這一詞語的理解為抓手。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對於詞語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現在要求學生用聯繫課文內容的方法,來細化對詞語的理解,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感悟,藉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表意見的機會,有助於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為學生進一步體會小於連的機智、勇敢作鋪墊。

對乾涸一詞的理解,我採用的方法,請學生在課堂上,當場拿出工具書,查查乾涸這個詞語的意思,字典中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乾涸的涸既乾的意思,同學們也就瞭解了這個詞語,幹就是涸,涸就是幹,從而也知道了這個詞語原來是用兩個同義詞來進行構字的。

5、藉助填空,展開想象,進一步體會小於連的機智。

(1)為什麼小於連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澆滅導火線呢?請你藉助填空,展開想象,説説原因。

a.填空:

面對滋滋燃燒的導火線,小於連想到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最終他________________。

意圖説明:這一環節的教學仍以急中生智這一詞語的理解為抓手,但理解的重點落在智字上。通過説話訓練,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雖然當時小於連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這也是最好、最合適的方法,在學生完成填空的同時,教師則通過隨機的引讀,反覆強調情況的緊急,這樣無疑也使學生明白了要想把課文內容學深、學透,聯繫上下文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更進一步體會小於連的機智和勇敢。這也是比利時人民為什麼要塑造一個撒尿的小男孩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誌的緣由。

(2)引讀:小於連急中生智,布魯塞爾城-------全城的老百姓---------直至結尾。

隨機板書: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6、藉助板書的提示,概括第3節節意。

意圖説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而概括節意是本年段的重點訓練目標。起始階段,教師應為學生概括節意提供一定的腳手架,幫助學生嘗試概括。在這裏,我就引導學生藉助板書的提示概括節意,逐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7、引讀第4節理解詞語瞻仰。

瞻仰這個詞語的意思既恭敬地看,相信學生通過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時的知識積累,能很快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那麼在這裏,我還設計了一次小練習,即:除了課文中説到的瞻仰銅像以外,我們還可以瞻仰什麼?這樣,通過這樣的練習設計,學生對瞻仰這個詞語的語言環境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第三板塊:總結概括,引導實踐。

1、以導遊的身份向遊客們簡要介紹這座銅像。

2、小結:其實,作為一名遊客,我們在遊覽時,不僅要觀賞風景,還應該去了解與之有關的歷史。

意圖説明: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學生學語文,不僅是要感悟文本的內涵,還要掌握語言表達的工具。結合本單元的導語,我將本課教學的語言實踐目標定位在以導遊的身份向遊客們簡要介紹這座銅像。通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運用語言,知道遊覽名勝,可以賞景,還可以瞭解歷史。從而,將課堂學習引向廣闊的生活,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作用。

附板書設計:

路過小院 發現險情 (乾涸連着)

一座銅像(小英雄於連) 急中生智 澆滅導火線

(瞻仰) 城市保住 百姓得救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新的綜合課程,是以培養品德良好的、樂於探究、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不再是追求道德與生活的嚴密體系,而是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原本就綜合在一起的少年兒童社會出發,以少年兒童的經驗為起點,在進行生活教育的同時自然地進行品德教育。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有意義的活動,把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滲透其中,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努力讓兒童道德的學習不在從事不關己的符號中進行,而使品德教育變得真實具體、可感可觸、可理解可實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美麗的校園》,它選自第一冊《品德與生活》中的第一單元《你好,新學校》。這單元的教學主題是入學教育,引導學生髮現國小生生活充滿無限樂趣,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並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記一記、做一做,儘早適應國小健康、安全的生活,能愉快、積極地生活。這一單元有四個主題《美麗的校園》、《老師,您好》、《學校裏的一天》和《我是國小生》。《美麗的校園》是入學教育的第一課。國小生進入國小生活才幾天時間,對校園生活充滿好奇充滿信心,但又感到陌生感到拘束。始業教育至關重要,關係到國小生是否熱愛學校,是否熱愛學習,是否喜歡成為國小生。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使學生感受到國小校園的美麗,感受國小生活充滿無限樂趣,同時,要及時提醒他們應該注意的事項,引導學生在國小校園生活必須注意的安全。

2、教學目標: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1)認識學校的環境,瞭解學校設施的作用。(2)、知道學校裏要注意安全,能區分錯誤的行為。(3)、能感受到學校環境的美麗並喜愛新學校。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美麗的校園”,主要是通過參觀校園、出示圖片、情境説演、兒歌,使學生從心底裏感受到校園的美麗並喜愛自己的校園。活動的重點:認識學校的環境;感受學校環境的美麗並喜愛新學校。活動的難點是:瞭解設施的作用;注意安全並區分錯誤的行為。我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1)教學課件:製作形象生動而有趣味的動畫課件和圖片,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落實人員:在參觀學校各室的過程中,有幾個室我安排了那裏的人員專門向學生作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在專業人員的介紹下,能更全面地認識我們的校園;(3)情境表演:師生合作模擬情境表演,目的是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安全的重要性;(4)兒歌:朗朗上口的兒歌更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接受得會更快。

二、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

品德與生活新課標要求關注學生通過一個個主題活動讓兒童獲得情感體驗,培養行為習慣。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主動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我在這節課中創設了學生上學的情景,學生校園活動的情景,學生做危險動作的情景。

2、互動教學法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溝通合作的活動過程。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師生之間教與學的溝通交流,啟發補充,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我在這節課中採用了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和小組交流等多種互動形式。

3、直觀教學法

直觀教學是所有教學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方式,更是廣大教師最擅長的一種方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主要藉助多媒體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課本中生動的畫面創設成一個個鮮活情景展示給學生,輔助教學。

三、説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

《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學生看一看、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學校有了好感。

2、交流討論法

當學生參觀完美麗的校園後,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交流自己所讀的幼兒園與現在所讀的學校有什麼區別,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

在觀看後圖片後,師生共同合作進行情景表演,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對於在校要注意安全的重要性會感受得更深刻。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觀看錄像——參觀校園——瞭解校園——情境説演——識記兒歌——實踐導行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我就用電腦動畫出示小兔貝貝也和我們一樣上學的畫面,並且用錄音播放小兔貝貝和我們打招呼。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小兔是國小生普遍喜歡的一種動物,作為動物的它也能揹着書包上學,會令學生感到新奇而又有趣味。這樣的開頭使學生的眼前一亮,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看錄像

觀看新生入學的錄像,回憶自己第一天上學來的情景。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重温一下來到新校園的欣喜。圖片出示幼兒園的校園和學校的校園,讓學生把校園與幼兒園的校園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出我們的校園也有很多與幼兒園的校園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有一個美麗的校園,揭示課題。

3、參觀校園

老師作為導遊帶領學生參觀美麗的校園,在參觀之前老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目的是明確學生參觀的目的。在參觀的途中除了老師隨機介紹外,還安排了醫務室的老師、電腦室的老師、實驗室的老師和食堂阿姨作簡單地介紹。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有了專門負責的人員作介紹,學生對學校的認識就更全面了。參觀完了後,通過學生説一説,想一想、畫一畫(把自己看到的最美的一角畫下來)、展一展,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動起來,又可以把美麗的校園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

4、瞭解校園

這個環節主要是結合課本第四、五頁的內容,通過觀看校園裏豐富多彩的活動場景,讓學生了解學校裏除了環境迷人,你還可以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獲得很多的獎勵,從而使學生對校園裏的生活充滿的期待,更加喜愛我們的校園。

5、情境説演

小故事加圖片引入,丁丁很喜歡蝙蝠俠,你看他又學着蝙蝠俠的樣子在到處玩。從丁丁的玩耍過程出現的不安全現象讓學生進行行為辨析。再結合課本第六頁的內容,説説如果在你的身邊出現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做,怎麼説?説完後再來師生演一演。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遵循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單純書面講解理解不多,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就容易接受。再讓學生親身體驗,體現了品德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6、識記兒歌

兒歌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內容。把安全守則藏在兒歌中,既易學又易記。

7、實踐導行

這是活動的延伸,品德學科提出了“品德生活化”理念,就是要把品德課所學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相通、相連。所以教師建議課後我們組織一支“啄木鳥”小隊,專門對不安全的行為提出批評幫助和愛護校園環境。

教師小結:美麗的校園是我們共同的家,在這裏我們學習很多的本領,校園為我們快樂地成長提供了許多服務,我們要感謝她,熱愛她!讓我們深情地説一聲:我愛你,美麗的校園!(結束課文)

結束語

總之,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以多媒體為手段,以體驗活動為中心,通過教師充滿激情的話語字字入情,句句含意,使學生感受美的情感被激發,通過親身體驗讓孩子們與校園對話,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扉,愛校護校自然之行也一定會在延伸的活動中養成。

説課稿 篇7

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以人教版國小音樂第八冊《風景如畫》第一課時中的兩首欣賞曲,和大家共同探討現代教學思想及教學策略,如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教學目標:

1、 聆聽音樂《森林的歌聲》、《蔭中鳥》,聽辨各種動物叫聲,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2、 在欣賞《森林的歌聲》過程中,記憶各段主題曲調的音色和順序,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聽覺習慣,提高音樂記憶力。

3、 模仿森林中動物和自然的聲音,在教師引導下進行音樂編創活動。

教學重難點:聽辨各種小動物、樂器的聲音,記憶各段主題曲調的音色和順序。

教學過程:

1、本堂課我採用二年級學過歌曲的《郊遊》,師生演唱歌曲,通過郊遊的形式進入課題,把學生帶入幽靜的山谷中,進入課題。

2、然後通過聆聽《蔭中鳥》片段,讓學生初步感受樂曲所表現的鳥的形象,由此引出演奏樂器—梆笛,通過觀看梆笛演奏的錄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樂器梆笛所表現的鳥叫聲,激發學生聆聽的興趣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3、學生閉上眼睛完整聆聽,完整地感受整首樂曲。閉上眼睛聆聽,讓學生邊聽腦海中邊想象樂曲表現的內容,把學生引入豐富的想象之中。之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表現鳥的形象的樂曲,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進一步豐富關於鳥的形象的樂曲。

4、在聆聽《森林的歌聲》,首先出現引子部分,讓學生知道森林的歌聲來自哪裏?引出樂曲,完整地聆聽,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讓學生感受樂曲中所表現的那種氛圍,動物們快快樂樂地生活在那裏,那是一個純淨、清涼的世界。

5、通過樂曲的聆聽,引出樂曲中三種主要演奏樂器:笛子、小提琴、吉他。師生談話,讓學生熟悉三種樂器,對樂器的音色、演奏方式等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進入三段主題旋律的熟悉,這一步驟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熟悉三種樂器,其實這三種樂器平時同學們接觸得也比較多,通過師的介紹,讓學生再次瞭解並熟悉。

6、然後師把這三種樂器稱為三位朋友,告訴學生今天由這三位朋友分別送上了節目的方式引出《森林的歌聲》中的三段主旋律,並通過模唱、模仿樂器演奏等方式分別熟悉三段旋律。把三種樂器成為樂器朋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覺得更加地親近,其實我們聽到的所有音樂都是由樂器所表現的,激發學生對音樂以及樂器的喜愛。

7、樂曲當中的三段主旋律的聽辨,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我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去熟悉,如:模唱、表演唱、等,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去熟悉各段主旋律。由於這三段旋律情緒上的區別不是很大,所以學生比較容易混淆,所以最後把這三段主旋律分別分給各組,每一組同學記住自己的旋律,最後完成樂曲各主旋律出現的順序。採用分組記旋律的方式,為了讓學生更輕鬆、準確地完成這個作業。

8、讓學生模仿動物和自然的聲音,創作自己的森林音樂,通過編創,把學生引入豐富的想象之中,以體驗這種描繪功能,從中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9、最後小結,通過談話指導學生要愛護大自然、愛護森林,給小動物一個温暖的家,教育學生做一個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好孩子。

以上是我對整堂課的構思,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予以指教!

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

上午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川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三學習主題(古代歐洲文明)第4課古代希臘的內容。

我説課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國中階段學生在學習了古亞非文明之後,接觸西方文明的第一課,為後面學習古代歐洲文明打下良好的基礎。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的民主政治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的先河,深深地影響着歐洲的歷史。

2、教材的內容分析:本課有兩個子目。古希臘的繁榮這一子目講述了古希臘的基本情況及繁榮的表現;雅典民主政治這一子目講述了梭倫改革、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的表現以及侷限性。

3、教學目標

本課的課標要求的要求是:瞭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知道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據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希臘文明的起源及繁榮的狀況,知道希臘著名的奴隸制城邦斯巴達和雅典,掌握梭倫和伯里克利改革的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閲讀插圖,提高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評價雅典民主政治,認識到奴隸制民主的侷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知道古代希臘式歐洲文明的源頭;認識到希臘的繁榮時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從梭倫改革到伯里克利改革讓學生認識到改革可以促進社會進步。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希臘城邦的繁榮、雅典民主政治

教學難點:雅典民治政治的評價

二、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九年級學生,該年齡段學生思維活躍,喜歡錶現,好奇心強。在國中前兩年的學習過程中已經系統的學習了中國歷史,有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思維。同時經過前面3個課時的學習,對世界古代史並不陌生,學習世界史的眼界開始打開。但是九年級學生學習世界史才開始起步,基礎知識十分薄弱,思維發散的餘地很小,感性思維強於理性思維。因此在講授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基礎史實。

三、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為促進學生的讀圖能力發展,引導學生讀教材上的插圖;用歸納總結的方法總結出古希臘繁榮的狀況;用講述法來講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用討論法來讓學生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侷限。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展示奧運五環旗圖片,設問奧運會的全稱和起源?同學們對希臘瞭解多少?導出本節課所學知識,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

(教師引導)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根”,它在地中海地區孕育發展,豐富多彩。勤勞勇敢的古希臘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在古代世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古希臘早期的歷史如何?後期歷史的發展怎樣?它的燦爛的文明有哪些表現?讓我們來共同體驗古希臘的繁榮。(課件顯示第一目標題)

a、首先是講解古希臘文明的基本情況。讓同學們閲讀22頁和23頁的文字,再和學生一起仔細閲讀23頁《古代希臘》插圖,讓學生掌握古希臘的位置範圍,找到邁錫尼和克里特位置,一定要指出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然後找到最重要的兩個城邦斯巴達和雅典的位置。

b、然後講述古希臘繁榮的狀況。讓學生閲讀23頁最後一段文字結合24頁《鍛造作坊中的奴隸》插圖及小字總結出奴隸制的繁容;再總結經濟的繁榮;結合22頁《克里特的王宮遺址》和24頁《雙耳彩陶瓶》插圖,補充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任務總結出文化繁榮;最後結合下個子目總結出民主政治的繁榮。

c、再次是講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講解梭倫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內容,首先講解公民的概念,公民是有財產限制的,分析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並結合26頁貝殼放逐法,讓學生理解民主政治,要強調公民大會是雅典國家的最高決策機構。

d、最後是本課的難點,評價雅典民主政治。我決定設置情境,讓學生自己探究。具體是設置一個斯巴達商人庫特森在雅典的經歷,通過故事情節展現出雅典民主政治的進步性和侷限性,讓同學們自己在故事中去感知去。這樣既能深入淺出,又能加深影響,而且讓學習過程充滿趣味性。在學生明白了雅典公民在法律上人人平等,公民左右着國家政權;同時雅典民主政治又容易造成多數人的暴政,是建立在奴隸主對奴隸專政基礎上,奴隸、婦女、外邦人都沒有政治權利,真正享有民主權利的是少數人。

3、課堂小結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早期的文明稱為愛琴文明,它是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為中心,古希臘地區奴隸制城邦以斯巴達和雅典最為著名。在廣大奴隸辛勤勞動的基礎上,古希臘進入全面繁榮時期。在雅典由梭倫建立、伯里克利推向頂峯的民主政治更是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起侷限性。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

説課稿 篇9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是通過講述湯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釣到的大鱸魚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學生時時處處都要嚴格自律,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社會規定。課文的標題特殊,是文中爸爸對湯姆説的一句話,以此為題,統領全篇。此外,課文層次分明,敍事清楚,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細膩傳神。作者對湯姆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前後照應,成了推進故事情節發展的一條線索。作者將人人應該遵守社會公德這樣一個主題寓於一個動人的故事之中,讀起來感人至深,意味無窮。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反覆閲讀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深入體會湯姆心情的變化,領悟爸爸的嚴格教育帶給湯姆的終身影響,從而感受到課文主人公自覺遵守社會規定的高尚品格。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針對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1、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出示課題之後,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白課題是一個人説的話,並引導學生抓住“必須”和感歎號,練習讀好這句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問,這句話是誰對誰説的?為什麼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結果如何?從而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初讀全文,感知內容

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之後,通過一道填空題,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爸爸在怎樣的情況下説:“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説了後,湯姆又是怎樣做的?請你在“________,爸爸_____説:“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___________。”橫線上各加一句話。這一教學環節避免了枯燥單一的問答式教學,降低了教學內容的難度,有效激活了學生的求異、逆向思維,落實了新課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3、教給方法,品讀感悟

第五至第十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在這一部分中,兩個人物是兩條線,一條是爸爸,一條是湯姆。爸爸:讓孩子放掉魚,因為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即使沒有人看見,也應該遵守規定。湯姆:開始不理解,希望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留下鱸魚,最後還是不情願地放掉了鱸魚。這兩條線交*並行,推動着事情的發展。這一部分既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難就難在學生對“不管有沒有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這句話的理解。在這裏,我先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圈畫重點詞語,閲讀品味,寫下閲讀感受,從而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感受人物的高尚品格,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在彙報自主閲讀收穫時,我緊緊抓住本課三處描寫湯姆心情變化的句子和爸爸説的三句話,採取朗讀感悟法,抓住“必須”、“斬釘截鐵”、“很不情願”、“慢吞吞”、“歎了口氣”、“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等重點詞句進行朗讀指導、賞析品讀,讓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自讀體驗和討論評價相結合,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驗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緊接着教師與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湯姆和爸爸的對話,體會他們同一時間裏完全不同的心情。讓學生對文中的對話內容有整體感知,在又一次認真的體味中,再次感受主人公自覺遵守規定的高尚人格,並獲得啟迪。在這裏創設父子對話的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場上,學生在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理解之後更投入,更積極主動地尋找理由,努力説服湯姆把鱸魚放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