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文書谷 3.58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合(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今年放暑假時,王校長給教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書,即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剛開始我並沒有當做一回事,閒暇時當我打開網站,真正閲讀了才感覺到這確實是一本好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蘇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藝術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能讓每個讀過此書的人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蘇霍姆林斯基説: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為了孩子。多麼實實在在的思想。他要求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講課力求生動、形象、有趣、反對“滿堂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並用分數去鼓勵他們,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取得成績的快樂,並時刻認識到自己永遠是最棒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那就是——讀書,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假期在閲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多。可以説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斷思考。通過閲讀,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好教師,必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歌德説: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履行責任的標準越高,其人生價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責任,才能是好教師。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須從責任兩字做起。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越能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責任呢?

一、在聽課中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提升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工齡工齡的長短並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説“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覆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説:“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看到這裏讓我想到了許多年前學校要求我們手寫個人自修筆記,倡議老師們寫寫自己的隨筆,一直到現在的電子博客,我們學校的教師大多都在堅持寫隨筆,這和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説的教師日記可以説異曲同工。著名教育家葉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作為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的長短並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説“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覆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處處滲透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愛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真知灼見,是不可不讀的一部好書,這本書將成為我教師生涯的指路明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很多人推薦的教師讀本,在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李要玲老師的倡議下和帶領下,和幾個朋友共讀了此書,每讀完一章都不禁讚歎這真的是一本值得我們教師認真讀的好書。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似乎生命都煥發了光彩。

“從哪兒找時間,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位教師的來信中發現,原來不僅僅是我們在抱怨着在校工作的繁忙,沒有一分鐘的空閒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列舉出教師在校的工作內容和所需時間確實也是如此,但他認為教師的時間問題主要在於教育工作的作風和性質本身。他舉了一節觀摩課上極其成功的教師回答其原因的例子,那位教師説:“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一般地説,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這種準備究竟是什麼呢?這就是閲讀,蘇霍姆林斯基説“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他把每天堅持讀書稱為“不斷流的潺潺小溪”會充實着我們的“思想江河”。閲讀不是為了明天上課,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對知識的渴求。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成為潺潺不斷的小溪。

蘇霍姆林斯基説: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並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2)關於作為青年楷模的人的生平和鬥爭的書籍;(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心理學方面的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實際上,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蘇霍姆林斯基以讓7歲孩子提水為例,説明兒童從事腦力勞動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對於一個學生來説5分是好成績的標準,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所以會正確判斷每個學生當前在哪方面有才能,今後他的智力怎樣發展,是教育才智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我們在教學中每年可能都遇到幾個比較令人頭疼“困難”學生。“關於做‘困難’學生的工作”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請記住,愈是困難的學生,他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就愈需要閲讀。閲讀能教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我想,給這些孩子們準備一些能讓他們感興趣的書籍,或許多年後會有像“費佳”一樣的驚喜。

“閲讀”可以説算是這本書的中的主題之一,蘇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學習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閲讀,和廣博的知識。他説:“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因為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才有了這本被譽為“學校生活百科全書”的《給教師的建議》。

我想,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不管是誰都是需要不斷讀書的。只有不間斷地讀書,通過與書籍結為朋友,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才能讓我們真正勝任教師這份職業,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通過不斷讀書或許還能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第一章中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會遇到落伍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他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於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

所以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個別對待,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能力範圍之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讀了這一條,我們每個教師所想的最多的應該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造出的教學原則,“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裏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教”是教育、教誨;合起來説,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施行相應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這條建議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質上是相通的。而我們教師得到的啟發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要深入學生,細心觀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教育和教學儘可能地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

第二,對學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於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的某些特長,適應個別差異,分層進行教育。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保證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備課時要周密地考慮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要儘可能地設想到不同類學生可能出現的發言;設計作業時,則應該儘量給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思維度的作業,使每個學生在作業中有所收穫和提高。例如,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智力、思維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由於行為習慣、學習很差,導致學習後進,成績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從培養習慣着手,每天、每課關注這類學生,勤督促、勤糾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儘管許多孩子自控力較差,進步不明顯,但是隻要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還有個別學生是因為家庭教育中過於放任導致的任性、散漫、學習不獨立,我們教師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溝通,讓孩子逐漸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這樣才能讓學生融入集體,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只有謹記“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們才能個每個學生有所收穫,得到提高和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學生昨天上課時都懂了,但今天上課時,卻已經模糊甚至忘記了。

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

上一章作者説到學習新教材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膚淺的理解層面,並避免在第一次學習時犯錯誤,而今天文章的重點在於“為了掌握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這是一個學習的遞進。

因為作者是前蘇聯人,書中例舉了很多他在教授語言語法方面的例子,看起來有些讓人不明深意,但我們只要將俄語換成漢語就不難理解。

看到這些語法,我就想起國中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語文課本後面的附錄內容。這些內容都沒有正式印在課文正文裏,但她也帶着我們仔細地從頭學到尾地學習了一遍,其實這些恰恰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還有國中的政治老師在講解原始社會的一些篇章時,就採用了列出問題讓我們分組討論尋找答案的方式。這也印證了作者所提到的“在歷史課上和語文課上,對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讓學生尋找剛剛講過的'教材中的因果聯繫和意義聯繫。”

學習新教材時思考得越多,越有助於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看來關鍵就在於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得更高效,不僅可以減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還可以縮短回課的時間,增加講解新內容的時間。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閲讀可以讓思考更充分,特別是持續的親子閲讀。一個較長的故事往往需要許多天才能讀完,每天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對過去故事情節的回憶,還有故事前後發展的關聯。這時,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作為承前啟後的鋪墊。在一個故事講完以後,留下的就不只是“又聽完了一個故事”這樣的簡單印象,還有這個故事值得被書寫的那些因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有幾點印象非常深刻:

 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育和教學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學生(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當像彈鋼琴那樣,和諧地實施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每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重複,各有特色”,決不能忽視孩子的個性。一個只在上課時隔着講台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心靈的。還應該懂得,決不能僅僅把孩子關在“黑板的小世界”裏,對於孩子們來説,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我校的教育理念: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其實也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化做出了註解。

做為一個教師,只有師生情感相通,才能在課堂上真正交流。只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甚至是個別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才叫因材施教。師生才能共同感受進步的幸福和享受知識的快樂。

反思: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備教案,讀教參,僅僅考慮到大部分孩子的進度和水平,努力保持着教學的一致性。而那些不同的學生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考慮到了嗎?“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地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唯其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方才可以“遊刃有餘”。唯其如此,教師的職業生命方才能夠永葆青春。

但怎樣才能修練好談話的藝術呢?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蘇氏舉了一個頗具經典意義的例子,借那位開課的歷史教師之口,提出了“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對於所開之課的直接準備,只用15分鐘;而對於這一節課,卻又準備了一輩子——這看似矛盾的説法,實際上正突出了讀書的重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用一輩子的積澱來準備一節時間有限、內容明確的.課,當然會駕輕就熟,厚積而薄發。

反思:1、讀書提高內在素質。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

2、讀書提高教學水平。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着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鋭,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教師的魅力在於通過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澱,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總之,讀書,對於一位熱愛教育的老師來説,是如此的必不可少,“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他會自覺地捧起書本,用“學習”和“思考”來不斷為自己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他會深深地懂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也會清醒地認識到,為了“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閲讀可以使我們逐漸提升教學素養和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提升自我的內涵和素質,進而提升談話的藝術。

三、對於學習中的作業,書中認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儘量減少不該有的錯誤,讓孩子一寫就正確。有人認為先讓孩子嘗試,嘗試不成功是沒有關係的,孩子能夠在一次一次失敗中接受教訓。但蘇霍姆林斯基不這樣認為。他説作業批改已經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檢查便可。這種説法卻是讓現在一直紮在作業堆裏不能自拔的教師們一個很大的啟發的。作業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講究方法,讓改作業發揮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學習和反思!我將秉承大師建議中寫道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曾經有位教育家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藴”。“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並深有同感,因為我就屬於這種類型。因為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白天要上課,晚上有時還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精力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反覆盯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從國小開始所讀的書,可能200本還是有的,不過大概這不是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的本意吧?他所指的應該是你工作後吧?

這學期,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由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老師們共提出了100條建議。最近我細細品讀了書中的部分章節,你會發現,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教育理論大師,本書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一樣。讀過此書後,你一定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為班裏有張某、費某兩位“大將”,所以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着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比如在給張傑、費丹軍佈置作業時,也減少了閲讀、寫作方面的作業,但這恐怕離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遠了。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

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和我一樣吧?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一定很可悲!

那麼,朋友們,和我一起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最近苦悶於班級幾個後進生的學習。每次考試,都因為最後三名學生的成績差,導致班級整體平均分被拉下。我就翻看《給教師的建議》向蘇霍姆林斯基求教。目錄中“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這幾個字吸引了我。打開書,認真讀下去,期待能得到導師的指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課堂生上針對落後兒童的腦力勞動開展研究。他發現能力的差的學生並不單純就是記憶力降低的兒童。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僵化。為了改變這類兒童的思維,他採用強迫兒童背誦的方法,結果失敗了。他又採用藥理學的方法,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也失敗了。最後他發現,人的思維收到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和諧影響。因為就是説,落後兒童並不是單純因為我們平常所説的腦子笨造成的,而是因為他的心理造成的。比如對老師的喜好,對班級環境的感受,家長對上學的態度等。這和“親其師信其道”道理是一樣的。

蘇霍姆林斯基接着研究了他教育過的107個落後的學生。他發現他們的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好像是多種因素疊加起來導致的。多數時候是因為兒童在嬰幼兒時期生過病:風濕病、軟骨病、腦膜炎等。但是,如果沒有第二種原因——兒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確的教育,那麼還不至於造成太嚴重的後果。一般是兒童早期不正確的教育加重了他們在發展方面的落後。

兒童早期不正確的教育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不健康的,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關係,特別是家長的酒精中毒症。在這種家庭裏,兒童智力早期落後的徵兆並不明顯,但是很快就會變得十分突出了。

我們都知道良好和諧的家庭關係影響着孩子的性格,卻不瞭解他們還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思維和智力發發展!細細想想,是有道理的。我身邊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例子。我們也經常在辦公室裏聽到有同事擔憂地説班級某同學家長鬧矛盾打架慪氣,鬧離婚搶孩子的教育撫養權或者嫌棄孩子是拖油瓶沒人管孩子。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會迅速滑坡。

二、家庭智力生活的侷限性和驚人的貧乏性,是兒童智力落後的原因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調查過幾個不幸的兒童,他們的母親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語言裏總過不超過20xx-300個詞彙。所以這些兒童對於人們平常從童虎、民歌裏引用的那些詞的情感色彩竟然茫然無知。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語文課堂。有的學生對語言反應非常遲鈍,他們讀完一段話,沒有感受,寫不出批註。即使聽了別人談論的讀書感受,也迷茫麻木。就拿今天講的《窮人》這一課來説吧。當我們講到桑娜一家的貧窮是,多數同學都能從文章的環境、對話等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了這一家的窮苦。起立發言的同學有的熱烈盈眶。但是有兩個同學聽了之後毫無反應。他們的課本批註也沒有含金量高的內容。而有的學生家長的文化素養比較高,家長的'語言表達對孩子來説就是很好的示範作用。所以,他們説話來也很有條理,關聯詞用得也非常得當。有的家長文化程度低,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太強,但是他們給孩子選擇了各種有價值的書籍。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的語言。所以,高素質的家長和有營養的書籍都有助於孩子智力的提高。所以,如果孩子有勤於學習的父母或生書香型家庭,是巨大的幸福!

三、落後的兒童多數是因為在出生後最初的2-3沒有接受完整的母親教育。

作者研究了幾千個家庭中兒童的智力對於母親的依賴性。他發現如果孩子在2-3歲的時候沒有接受母親的愛撫的、慈祥的、憂慮的目光,沒有聽到過本族語言的細膩而充滿感情的音調,那麼這個兒童的智力生活就會跟正確的母親教育的兒童走向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發現,這是一般教育學裏未曾開墾的處女地,這是個全新的領域——母親教育學。

讀到這裏我非常驚訝!原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幼年時期的母親教育有這麼重要的關係!這個觀點應該讓我身邊的媽媽們和即將做媽媽的朋友們好好看一看,讀一讀。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做個負責任的媽媽很重要!做個好媽媽,從陪伴孩子開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在孩子的大腦裏裝進“激動”的詞彙

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個理解

教師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險一樣防止兒童那種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動的、使人激動的詞彙裝進兒童的意識,並且裝進去之後,還得操心,不要使它變成一支幹枯的花朵,而要像一隻離巢飛去的歌鳥,盡情地欣賞周圍世界的美麗。

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陽光温暖着大地,樹木穿着各種色彩的鮮豔的盛裝。一個外表儒雅而親切的中年男教師領着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在樹林中散步。孩子們在聽老師講述金色的秋天,講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準備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然後教師建議孩子們談談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説:“一羣白天鵝漸漸在蔚藍色的天空裏消失了”;“啄木鳥敲擊着樹皮,整棵樹都發出響聲”;“路邊開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鸛鳥站在巢邊上,向很遠很遠的地方眺望,它在想什麼呢?”;“一隻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曬太陽……”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説着,體驗着一種無法比擬的思考的樂趣和認識的享受。男教師注意地聽着,微微地點頭,深邃的眼睛裏露出一絲微笑。

這個人就是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在這個“感悟秋天”的案例中,學生們關於秋天的談論可謂異彩紛呈。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這些優美的語言背後承載的是細膩而鮮明的思想,是孩子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真實而美好的世界,而且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已經學會了用語言感受並表達自己看到的一切。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思維的快樂,得到了莫大的享受。我不禁想起了我所聽過的一些課(包括在我的課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很多孩子對老師的講解抱着無動於衷的態度,怎麼也不能打動他,點燃不起他眼睛裏的渴求知識的火花,彷彿這些孩子的思維停留在遙遠的地方,是教師無論如何也喚不回來的……對於這種現象,相信每一個有良知的教師都曾經深深地困惑過,苦惱過。關於這一點,蘇霍姆林斯基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他認為,如果詞彙不是作為創作的手段而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裏,如果兒童只是背誦、接受別人的思想,而不去創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詞彙把這些思想表達出來,那麼,他就會變得對詞彙缺乏領會力,因此兒童對教師的講解表現出冷漠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建議教師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險一樣防止這種冷漠的態度,防止兒童那種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動的、使人激動的詞彙裝進兒童的意識,並且裝進去之後,還得操心,不要使它變成一支幹枯的花朵,而要像一隻離巢飛去的歌鳥,盡情地欣賞周圍世界的美麗。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實際上包括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知識到底是什麼?知識不僅是目的,還是手段,是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可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取知識,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取數量越多越好,因此教學過程也就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長期以來,這種思想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難道教學除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還會有別的目的嗎?“記憶,保持,再現”成了我們一貫遵守的教學原則。但事實卻令人不得不深思:許多學生的語言蒼白,辭不達意,受過多年的語文教育後還很難寫出流利明白的文章。雖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沒有讓孩子頭腦中那些積累的詞彙活起來,變成自己的思想輸出去,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學生已經獲得的知識並沒有變成掌握新知識的手段,沒有變成思維的工具,具體到那些已經在學生頭腦中積存的詞彙,並沒有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裏,沒有變成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那些詞彙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由此我聯想到當今的語文教學,“積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詞彙之一,連過去的“基礎訓練”也改成了“積累運用”。但究竟什麼是“積累”,怎樣“積累”?“積累”後怎樣運用?許多老師恐怕沒有仔細地考慮過。

我注意到很多學生在老師的建議下建立了讀書筆記,記錄自己在讀書時的感受和見過的妙詞佳句,由老師不定期地進行檢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五年級女孩的讀書筆記本,精美的封面,雅緻的頁箋,裏面被女孩抄滿了一個個優美的句子,還有大量的歸類成語,可謂妙詞佳句大薈萃。我被女孩如此認真的學習態度深深地打動了,心想這個女孩的作文一定很棒吧!但當我打開女孩的作文本時,一種深深的'失望與驚訝的情緒淹沒了我。這個女孩的作文成績平平,隨意挑選幾篇仔細閲讀,發現她在讀書筆記本上記下來的那些妙詞佳句並沒有出現在她的作文中,還有些句子簡直連通順也算不上。這種現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總是強調“積累”,這個女孩“積累”了那麼多詞彙,為什麼看不出對她的寫作有所幫助呢?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積累”失去了它的作用?

今日展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終於找到了答案。的確,那些優美的詞彙並沒有作為一種手段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裏,兒童只是在接受,沒有創造。也就是説,積累本身成了目的。那些詞彙雖然數量可觀,但它們是一隻只被困在籠子裏的鳥,沒有自由,漸漸失去了飛翔的力量;它們是一支支幹枯了的花朵,沒有顏色,也沒有芳香。事實上,學生的思維離不開詞彙,我們很難想象離開了詞彙我們的思考何在。也許有些思考我們沒有覺察到語言的參與,但是當我們在思考邏輯性比較強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語言的參與了。多年來,科學家的研究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人類的思考是藉助於語言而進行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思考。上文提到的女孩,雖然積累了大量的詞彙,但那些詞彙並沒有深入到她的意識之中,沒有成為她思考的工具,沒有成為她觀察世界、表達思想的手段,那些詞彙並沒有“活起來”。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使這些僵死的知識“活起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是:教師要善於在兒童面前打開通往周圍世界的窗口,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引導學生藉助詞彙來思考,進行生動的創作,認識客體、事物、現象和周圍世界,並且認識其極細微的差別,深入思考這些差別。比如蘇霍姆林斯基帶孩子在一個初秋的日子裏到樹林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並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自己真實的思想用合適的詞彙表達出來,體味思維的歡樂,享受創造的幸福。

因此,不是一味地“積累”,而是把知識變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是我們當今的教師應該特別明確的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最近有幸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使我感觸頗深,啟發匪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100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説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讀着此書,就好像於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説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讓學生熱愛美術,興趣的祕密何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強調了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做為美術教師要讓每一節課堂都能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愛上這個學科,才能使每個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書中教育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我們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孩子發揮創造的空間,以下書中給出的幾個建議,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用心學習。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新的東西,激發起他們在自然界奧祕面前的驚奇感;努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然萬物的實質及其因果聯繫,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

培養孩子對圖畫的愛好。蘇霍姆林斯基在針對培養孩子審美情趣上給出了幾個建議,專門組織幾次旅行,到“思維的發源地”(自然界)去,以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充滿鮮明的審美情感;一步接一步地借給兒童一些基本的畫圖技能;把圖畫用到創造性書面作業裏去;力求使繪畫在兒童的精神生活中佔有應得的地位。美術學習不只是要培養畫家,更重要的是要用美術的教育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和欣賞能力以及審美情趣和態度,同時培養他們的個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將來能夠成為有具有審美情趣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美術學習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目光穿行於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裏行間,我彷彿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思想之旅。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我閲讀了蘇聯聞名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佈滿信心……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會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的困惑。

書中還有很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要常常刷新賞識教育的思想,賞識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並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昇華。讓每個幼兒都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與成功。使他們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為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願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與舒暢迴歸課堂,迴歸孩子的一日生活,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與成功,帶給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完整的自我。賞識教育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讓溝通與關愛解開每個學生的心鎖。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一書,對於一個年輕教師來説,多方面的吸取別人的經驗是有必要的,而多讀書,讀好書便是其中的一條途徑。

一、學會思考。

任何智慧的產物都是思考得結晶。記得在走出大學校門之前,導師反覆給我們強調:不要只滿足於做一個教書匠,不要只停留於每月能拿到薪水餬口!確實,離開了大學校門,沒有了導師的扶持,沒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勵,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懼、無奈各種情緒都蜂擁而至,很容易就會被捲進盲從的大流之中,從而迷失了自己!

這是每個新教師的必經階段,因此,對自己的教學理念、目標、原則、內容、結構、手段、方法、模式、對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才能有所長進!另外,在新課標的大浪潮中,對老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做複合型的教師,就是要求教師具備對各種知識、方法、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們融會貫通了。

二、學會學習。

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教師首先要懂得學習策略和認知策略。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自己進一步學習的熱忱。向書本學習,向名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生活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充電、豐富自己,才能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引來時代的源頭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學會教學。

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我想即便是教了幾十年書的教師,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對於我們年輕老師來説,就更是一個需要摸索的過程了。記得大學裏一位教授曾説過:“教書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講天分,還有後天的教法”,這個説法我是同意的,因為就在大學裏的就有些教授知識很淵博,但上課時課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

曾看過這樣一本書,説是新教師第一年的教學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還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學方法變成了“四不像”(在別人的經驗基礎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學特點),最後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法逐步穩定下來,而這個過程靠的還是思考與學習!

四、學會創新

教學説透了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式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謂“教無定法”,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正如課堂上也沒有“幾大步驟”,説到這裏,我特別佩服的一個人是魏書生。

首先,他不是正統師範院校,不受那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和約束,把生活中最本質、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帶進了課堂,他的課堂上猶如一股活水,不斷湧現出新的智慧。有老師曾抱怨,魏書生的課很難模仿,而我覺得魏書生的課正是因為沒有了那種條條框框的教學模式,完全是隨課堂的真實情況而隨機迸發的教學智慧,才使得他的課那麼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輕易學來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於走創新之路,才是教學成功的出路!在這一點上,我可以自豪地説,我已經在勇於嘗試了。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從而使我對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專著。書中從多個角度對如何當好一名教師進行了闡釋,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不前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尊重的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的在教學工作中反應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讀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更何況,性格發展與人的知識發展相聯繫。一般來説,教師的知識水平、文明程度越高、學識越廣泛,性格發展也就越和諧,為此我們需要通過讀書增強智慧,提高教育修養;我們更要以身作則,激發學生興趣,是他們樂於讀書,將讀書作為他們一生的追求,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不存在的'感情。”書中特別注重德育教育和養成教育,他的理念在素質教育的當代,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源自於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確實缺少點什麼。讀後讓我豁然開朗。

一百條建議,無數條信念與深思。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為我學生的幸福童年服務。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服務與傳播,更要學生找到正確的幸福源泉。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這本書給我很多啟迪,也讓我深思。這書中的每一條建議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將這些教育智慧傾注在分分秒秒的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在每天的教學工作中,你有沒有這種體會:"沒有時間"。每天的時間被必須做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教育學生等工作佔據着,沒有一絲空閒。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第二小節中講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文中也提到了這一令人苦惱的問題,但看完之後使我深受啟發。書中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閲讀中來。“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們大河一般。” 要給孩子們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閲讀則是給教師提供“水”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持之以恆的讀書會讓你的備課變得輕鬆,在課堂上不再是照本宣科,你的課堂將變得充滿了吸引力,孩子們的注意力都在你的課堂上,自然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將被調動起來,課後輔導的時間就減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最近又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每一條建議總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讀後有很多的感觸。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條“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在課堂中,現在我們的孩子總是正襟危坐,缺少了靈動的思維,與智慧的碰撞,似乎他們並不是這個課堂的主人。有這樣的現象,糾其原因還是老師的問題,沒有給孩子一個思考的世界,孩子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小主人,他們不懂得也沒有辦法融入到課堂裏去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許多學校和教師的真正可怕的失誤,就是他們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的掌握知識上去了,讓學生記憶教師講過的現成的東西,死背教科書。一個人到學校裏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的更聰明。”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案例:《圓錐的體積》這節內容的教學,備課時,我想,就有教師操作,演示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他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再演示不是這種情況時,怎樣計算的。如果按照這樣的教學過程,孩子們也聽的懂,但卻沒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如果“孩子是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應該重新設計。於是我想到了發給他們一個圓柱和幾個圓錐,通過倒沙子,經歷操作、觀察、發現到最後的結論:只有在和圓柱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的思考,對所學的知識當然會記憶得更加深刻。課堂是屬於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體地位,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沒有他們在其中的積極參與,這樣的課堂是殘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

那麼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蘇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養成思考者。”我覺得老師可以這樣着手:

1、給孩子一個積極思考的氛圍,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他們沉浸到問題中去。

2、老師成為認真的傾聽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確,是否到位,聽他説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點。

3、不斷充實自己,成為一個有豐富的思想寶藏的教師,才能真正點燃孩子的學習願望。

學習是一種幸福,帶領孩子徜徉在思考的世界裏,使孩子的智慧得到磨練。讓火花有一天能變成火焰,孩子能產生獨立的思考,孩子才能在學校裏變的越來越聰明。

熱門標籤